首页 > 武侠修真 > 苍穹之下:无声的守望者 > 第17章 术语难关

第17章 术语难关(2/2)

目录

赵姐笑了:“正常。喏,”她弯腰从自己桌下柜子里抽出一本不算厚但看起来很有年头的册子。

封面印着《航空材料与工艺基础术语汇编(内部资料)》,“这个,拿去。”

她把册子递给我:“这是我们技术支援中心自己编的入门宝典,对付项目里常见的基础术语、参数代号、基本概念足够了。”

“先把这里面相关的条目啃明白了,再对着项目文件捋。”

“遇到实在搞不定的,再来问我。别怕麻烦,慢慢来,谁都不是天生就会的。”她的语气带着一种过来人的理解。

“太感谢赵姐了!”我如获至宝地接过册子,感觉比刚才的文件亲切多了。这简直就是我的救命稻草!

回到座位,我迫不及待地翻开目录,找到“热障涂层”部分,再顺着找到“寿命预测模型参数”子项。果然!里面清晰地列着:

TGO生长速率常数(k_):描述高温下氧化层厚度增长的快慢。数值越大,增长越快,涂层寿命越短。

界面粗糙度(σ):基体金属与涂层结合界面的不平整程度。粗糙度高,应力集中,易开裂。

陶瓷层孔隙率(Φ):涂层内部孔隙所占比例。过高降低隔热效果,也易成为裂纹源。

热膨胀系数失配度(Δα):涂层与金属基体热胀冷缩的程度差异。差异大,热循环下界面应力大,易剥落。

氧化层厚度(h_TGO):直接影响隔热效果和界面稳定性。过厚易剥落。

册子里的解释比赵姐刚才说的更详细,还配了简单的示意图。

我一个字一个字地读,对照着项目文件里的参数列表,心里的迷雾一点点散开。

原来“k_”是“氧化速度”,“σ”是“界面坑洼”。

“Φ”是“材料窟窿”,“Δα”是“冷热打架”…我自己在心里用土话翻译了一遍,感觉好记多了。

我振作精神,开始按照要求,对照着册子和项目文件,寻找与“热障涂层寿命预测”相关的具体数据点。

主要是文件中提到的实验数据表格编号、对应的图表位置,以及报告中引用的模型计算结果的章节页码。

“表3-2:不同k_值下涂层热循环寿命对比…”

“图4.7:界面粗糙度σ对涂层残余应力的影响…”

“第5.2.3节:孔隙率Φ对涂层热导率及寿命的敏感性分析结果…”

我一边在系统里建立索引条目,一边记录下这些位置信息。

录入的过程枯燥,但有了册子的指引,不再是睁眼瞎。

虽然那些复杂的公式推导和深奥的失效机理我依然看不懂。

但至少,我知道那些表格和数字在说什么了,知道它们指向的是“防火服”的哪个关键“命门”。

就在我整理一份关于“不同热循环次数下氧化层厚度(h_TGO)增长实测数据”的索引时,目光扫过数据表格。

忽然,我手指停在一个编号为“TC-07”的样本数据上。

它的h_TGO值,在第五次热循环后,比同批次其他样本的平均值突然高出了一截,后面几次循环的增长速度也明显异常。

表格录缺失。”

缺失?这个异常值…是因为工艺问题导致的吗?还是录入的时候笔误?我心里打了个小小的问号。

这事好像…不太对劲?按赵姐给的册子说,h_TGO的增长异常可是直接影响寿命预测的大事儿。

我默默把“TC-07样本数据异常?工艺记录缺失?”记在了我手边的便利贴上,贴在了屏幕边缘。

这事儿,得空了再琢磨琢磨,或者…找个合适的机会跟赵姐提一嘴。

我甩甩头,先把“TC-07”的异常搁在一边,继续专注录入剩下的索引条目。

窗外的天色,在我一页页翻动文件和敲击键盘的声音中,不知不觉暗了下来。

眼前这堆天书一样的术语和数据,好像…也没那么可怕了。至少,我知道该从哪里“啃”起。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