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回报社会(1/1)
眼瞅着公司账面上的数字越来越好看,陈凡这心里头,除了盘算着怎么扩大再生产,怎么搞新产品,还时不时琢磨起另一档子事。用冉秋叶的话说,他现在是“吃饱了撑的,开始想点别的了”。
这天晚上,两口子哄睡了三个孩子,靠在床头说话。电视里正放着个纪录片,讲的是偏远山区孩子们上学多么不容易,教室漏风漏雨,连个像样的书包都没有。
冉秋叶看着看着,轻轻叹了口气:“唉,这些孩子…真不容易。咱们晓峰他们真是掉福窝里了。”
陈凡没接话,盯着电视屏幕,手指头无意识地在膝盖上敲着。过了好一会儿,他突然开口:“秋叶,我琢磨着…咱们现在条件好了,是不是该做点啥?”
“做啥?”冉秋叶转过头看他。
“做点…回馈社会的事儿。”陈凡语气挺认真,“你看啊,咱们能走到今天,除了自个儿努力,也是赶上了好政策,沾了时代的光。现在有能力了,拉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一把,心里头踏实。”
冉秋叶眼睛亮了亮,握住他的手:“你想怎么做?捐钱?”
“光捐钱没劲,得花在刀刃上。”陈凡早就想好了,“我琢磨了两件事。头一件,咱们对口支援一所条件差的农村小学,不直接给钱,给他们买点实实在在需要的东西,比如篮球、跳绳、画画的颜料、还有那个地球仪啥的,丰富一下课余生活。第二件,在你那个学校,或者区里找个中学,以咱们‘启明’的名义,设个助学金,专门资助那些学习好、但家里实在困难的孩子,帮他们把书念下去。”
冉秋叶一听,立马坐直了身子:“这个好!太有意义了!我们学校就有两个这样的孩子,成绩特别好,可家里…唉,要是能帮到他们,那可真是积德了!”
第二天,陈凡把这个想法在公司的晨会上提了出来。他话一出口,底下几个人表情各异。
赵卫国第一个举手赞成:“这是大好事啊凡哥!咱们现在挣钱了,回报社会,应该的!我举双手支持!”
大刘推了推眼镜,有点犹豫:“做好事我没意见…就是,这得花多少钱啊?会不会影响咱们产品研发的进度?咱们现在正是用钱的时候。”
周师傅磕了磕烟袋锅,慢悠悠地开了口:“小陈这想法,仁义。咱们手艺人,讲究个凭本事吃饭,但也得知恩图报。社会给了咱们机会,咱们有能力了,回馈一点,是本分。钱嘛,挣了就是花的,花在这上面,比胡吃海喝强。”
陈凡点点头:“周师傅说得在理。回馈社会,是责任,也是一种投资——投资咱们的良心和企业的名声。钱的问题,咱们量力而行,不影响公司正常运转的前提下,从利润里拿出一部分来。这事,我打算长期做下去。”
他具体说了计划:第一,通过区教育局的联系,对口支援一所郊区条件比较艰苦的农村小学,捐赠一批文体用品。第二,在冉秋叶所在的区重点中学,以“启明科技”的名义,设立一个“启明助学金”,每年固定资助几名品学兼优、家庭困难的初中生。
“卫国,你跟街道和教育局对接的事情熟,捐赠手续和联系学校的事,你来跑。大刘,你心思细,协助张姐把助学金的章程和评选办法弄规范点,要公开透明。周师傅,您德高望重,到时候捐赠仪式,您得代表咱们公司去,给孩子们讲两句。”陈凡安排得明明白白。
事情很快操办起来。当一箱箱崭新的体育器材、绘画工具和教学用品送到那所墙壁斑驳的农村小学时,孩子们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围着周师傅和赵卫国又蹦又跳。老校长激动地握着周师傅的手,半天说不出一句完整的话,眼圈都红了。“谢谢…太谢谢你们了!这可真是雪中送炭啊!”
“启明助学金”的设立也在学校里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冉秋叶回来跟陈凡说,那几个受到资助的孩子和家长,都感激得不得了,孩子们学习劲头更足了,眼神里都多了股光。“他们私下都说,长大了也要像‘启明科技’的叔叔阿姨们一样,有本事,有爱心,去帮助更多的人。”
这些事,陈凡没让刻意宣传,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启明科技”这家小公司捐资助学、回馈社会的名声,渐渐在一定的圈子里传开了。街道王主任在一次企业座谈会上,特意点名表扬了“启明科技”,说他们“有社会责任感,是新时代民营企业家的榜样”。甚至连区里的一份内部简报上,都刊登了这条消息。
这些无形的声誉,很快带来了有形的回报。一些原本对“启明科技”将信将疑的客户,在听说了这些事情后,态度明显更信任了,觉得这家公司“做事规矩,有担当,靠得住”。还有一位之前接触过的潜在合作伙伴,直接找到陈凡,说:“陈经理,跟您这样的企业家合作,我们放心!”
晚上,陈凡和冉秋叶散步回家,月光洒在两人身上。冉秋叶轻声说:“看到那些孩子高兴的样子,看到受助学生眼里的光,我觉得,咱们这钱花得比买什么都值。”
陈凡握住她的手,笑了笑:“是啊。赚钱是为了让生活更好,但能让别人也因为咱们的努力而变得好一点,这心里头,更踏实,更暖和。这大概就是咱爸常说的,‘达则兼济天下’吧。这条路,咱们得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