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8章 国际舞台(2/2)
“陈先生,抱歉这么晚打扰。“印度工程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想和您谈谈合作。印度有很多小企业,非常需要你们的技术。
"
四人一直谈到深夜。送走客人后,马师傅感慨:“没想到咱们的土办法,在国外也这么受欢迎。
"
陈凡站在窗前,望着纽约的夜景:”老马,你看这些高楼大厦。但在这个世界上,更多的是像我们帮助过的那些小企业。他们不需要最先进的技术,只需要最适合的技术。
"
论坛最后一天,陈凡作为代表在闭幕式上发言。这次,他完全脱稿。
"...技术不应该成为少数人的特权。我们要做的是让技术走下神坛,走进千千万万个小作坊、小工厂...
"
发言结束后,联合国官员当场宣布,将启明的模式纳入
"南南合作
"重点项目,首批在五个发展中国家试点。
回国飞机上,马师傅一直看着窗外。突然说:“陈老师,我有个想法。咱们能不能办个国际培训班?让外国人也来学习?
"
陈凡笑了:”这个想法好!回去就办!
"
回到深圳,机场出口挤满了来接机的人。除了公司员工,还有不少记者。
"陈总,这次联合国之行有什么收获?
"
"马师傅,外国人对你们的‘土办法’怎么看?
"
好不容易摆脱记者,回到公司,发现办公室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函。
"凡哥!
"赵红军兴奋地抱着一摞信,
"这都是邀请函!越南、印尼、印度、肯尼亚...都要请咱们去!
"
周师傅这次没泼冷水,反而咧着嘴笑:
"算他们识货!
"
晚上陈凡回到家,晓峰捧着一个地球仪跑过来:“爸爸,你在联合国讲话的地方在哪里?
"
陈凡指着纽约的位置:
"这里。
"
"真远啊...
"晓峰睁大眼睛,“我们老师说了,您给中国人争光了!
"
冉秋叶在一旁笑着说:”你现在可是名人了。
"
陈凡摇摇头:“名人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做的事有意义。
"
第二天开会,大家都干劲十足。只有沈浩提出一个现实问题:
"陈生,这么多国际项目,我们的资金和人力都跟不上。
"
"这个问题我想过了。“陈凡说,”我们可以和当地企业合作,输出技术和管理,他们负责落地。
"
威廉补充:
"最好先在越南试点,离得近,文化也相似。
"
说干就干。一周后,陈凡就带着团队去了越南河内。接待他们的是当地一家小型机械厂老板阮文雄。
"陈总,我们厂的情况和中国很像。
"阮文雄用流利的中文说,
"设备老,工人技术跟不上。
"
考察完工厂,马师傅直摇头:
"这设备比咱们那的还老。不过...
"他指着厂里堆放的废旧材料,
"这些东西改造改造都能用。
"
在越南的一个月,陈凡团队帮阮文雄的厂子改造了两条生产线。效果立竿见影,成本却只有进口设备的十分之一。
消息传开,越南各地的企业主都赶来了。最后一天,阮文雄拉着陈凡的手说:
"陈总,我想做你们在越南的总代理。不仅卖设备,更要推广你们这种务实的精神!
"
回国不久,印尼、菲律宾的合作邀请也接踵而至。启明科技这个原本只在国内知名的企业,一下子走上了国际舞台。
这天,陈凡收到一封特别的信。是那个在联合国质疑他们的日本代表写来的,信中承认了自己的偏见,并邀请他们去日本交流。
”看来,咱们的‘土办法’要走出国门了。
"陈凡把信给大家传阅。
周师傅哼了一声:
"小日本终于服软了!
"
只有沈浩还在担心:
"陈生,摊子铺得这么大,管理跟得上吗?
"
"所以我们要改革。
"陈凡早有打算,
"成立国际事业部,威廉负责。国内业务也要重组,按区域划分。
"
晚上,陈凡独自在办公室整理这些天的资料。从纽约到河内,从联合国总部到越南工厂,这半年的经历像做梦一样。
他拿起桌上那个晓峰送的地球仪,轻轻转动。上面的很多地方,现在都有了启明的足迹。
但陈凡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挑战还在后面——如何让中国的
"土办法
"在异国他乡生根发芽。
更重要的是,他始终记得自己的初心:技术,应该为最需要的人服务。
窗外,深圳的夜色正浓。而启明的灯光,注定要照亮更多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