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395章 我大不列颠才是自由的灯塔!

第395章 我大不列颠才是自由的灯塔!(1/2)

目录

(月初求票!)

尖锐的警哨声划破了傍晚的宁静,几名头戴尖顶头盔的伦敦警察推开围观的人群,冲到了公寓门口。

为首的警长身材魁梧,面色严厉,他先是警惕地扫视了一圈记者,然后将目光锁定在莱昂纳尔身上。

警长问道:“这里发生了什么事?有居民报告一群‘危险的印度人’包围了一位绅士!”

莱昂纳尔整理了一下被记者们挤得有些凌乱的外套,语气平静地回答:“警长先生,一场的误会而已。

几位来自印度的年轻绅士,就文学观点和我进行了一些热情的交流,现在他们已经离开了。”

警长挑了挑浓密的眉毛:“热情的交流?我们接到报告他们试图骚扰您,还涉及使用暴力。

先生,请您放心,在伦敦,尤其是在这样的社区,我们绝不会容忍任何人对一位体面的绅士进行骚扰。

尤其是是被一群身份不明的‘印度人’。我们会找到他们,好好提醒一下他们在伦敦应遵守的规矩。”

警长的话语充满了对殖民地来人的轻蔑,但莱昂纳尔无意纠缠,只是微微颔首:“感谢您的尽责,警长先生。

我想事情已经结束了,他们应该已经得到了足够的提醒。”

趁着警察将注意力转向驱散仍在试图提问的记者,莱昂纳尔迅速转身,用钥匙打开了公寓大门,闪身进去。

虽然门一关上,所有的喧嚣就被堵到了外面;但莱昂纳尔知道,自己在伦敦的平静生活,就此结束了。

————————

果然,伦敦的媒体机器效率是惊人的。

第二天,几乎整个伦敦的报业都沸腾了。

《泰晤士报》、《每日电讯报》、《晨邮报》、《每日新闻报》……

无论政治倾向是保守还是自由,无论此前对莱昂纳尔是褒是贬——

无一例外地都在显要位置报道了他秘密抵达伦敦,并与印度贵族青年发生“决斗风波”的消息。

报道详细描述了维克拉姆·辛格如何掷出手套,莱昂纳尔如何拒绝拾起,以及随后那一段惊世骇俗的对话。

莱昂纳尔关于“代表资格”的连环诘问,被原汁原味地引用,成为了所有报道的核心。

英国的舆论界对此反应复杂。

一部分保守派报纸,如《晨邮报》,指责莱昂纳尔“傲慢无礼”“以诡辩恶意挑拨帝国与忠诚的印度臣民之间的关系”。

他们认为他的言论暴露了对帝国治理结构的无知与偏见。

而自由派报纸,如《曼彻斯特卫报》和《每日新闻报》,则从中看到了更深层次的问题。

《每日新闻报》的一篇评论写道:

【索雷尔先生的提问,实则尖锐地指向了我们帝国政策中的一个悖论——

我们既期望殖民地的精英接受我们的文明与价值观,成为帝国事业的合作者;

却又在政治权利的领域为他们设置了无形的玻璃幕墙。

这种“荣耀”与“实质”的脱节,或许正是未来隐患的根源。】

但是尽管立场不同,但几乎所有的英国媒体都达成了一个奇妙的共识:

莱昂纳尔·索雷尔选择流亡英国,本身就是对不列颠制度优越性的最佳背书!

《泰晤士报》在一篇颇具代表性的社论中宣称:

【一个作家在他的祖国因言获罪,遭受暴徒威胁,最终选择跨越海峡,来到伦敦寻求安宁与继续发声的自由。

尽管索雷尔先生坚决反对任何国家的殖民政策,但他的双脚、他的理智,却选择了这片真正崇尚自由的土地。

这恰恰明,大不列颠的文明与自由,并非停留在口号上,而是扎根于法律与实践之中。

反观我们的大陆邻居,尽管整日将“自由、平等、博爱”挂在嘴边,却连一位持有不同政见的作家都无法容忍

——这难道不是一种绝妙的讽刺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