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0章 何前恭而后倨?(月初求票)(1/2)
老人走到莱昂纳尔面前,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激动地呼喊,只是深深地鞠了一躬:“索雷尔先生!您还记得我吗?
安东尼·马修,‘圣米歇尔号’上那个一辈子给人开牡蛎的穷水手!”
莱昂纳尔当然记得,他那篇《我的叔叔于勒》,就是首先用他作为蓝本,在莫泊桑等人面前口述出来的。
只是这个老人已经不像两年前那么魄了,身上的衣服干净合身,脸上也没有了泥垢。
莱昂纳尔上前一步,和他握了握手:“马修先生,我当然记得——不过您变化很大。”
安东尼·马修绽开一个笑容,把眼角的鱼尾纹都挤在了一起:“变化?是的,先生,现在人人都叫我‘于勒叔叔’!
是您,改变了我和这艘「圣米歇尔号」的命运!”
他回身,指向停泊在码头的「圣米歇尔号」。
与其他忙碌的船只不同,它此刻空荡荡的,甲板上不见往日熙熙攘攘的旅客,只有船员们肃立着,目光都投向这里。
老人的声音激动得都颤抖起来:“瞧见了吗?今天,它特意放空,没有搭载一个客人,没有运送一箱货物!
它在这里,只为了等您,等您和这些…………这些追随您、相信您的人!”
他环视周围黑压压的支持者,高举手臂,在空中划过一个巨大的弧度,极力凸显人数之多。
“是您和您的笔,赋予了这艘老船新的生命,让它有了故事,有了希望。今天,它要用最干净的舱位,送您回家!”
这时候「圣米歇尔号」拉响了汽笛,发出一声长鸣,仿佛在应和安东尼·马修的法。
莱昂纳尔知道自己无法拒绝这份朴实的好意。
他深吸了一口气,郑重地点了点头,然后迈开了脚步,朝着“圣米歇尔号”的舷梯走去。
身后的支持者们,也尾随上了「圣米歇尔号」。
唯一松了口气的,只有那几个英国警察——他们的使命完成了,剩下的烦恼就交给法国人吧。
船上果然如老马修所,干净得一尘不染,明从加莱港来的时候就没有搭载客人。
几个时的航程在一种奇异而热烈的氛围中度过。
安东尼·马修亲自为莱昂纳尔端上了他亲手撬开的肥美牡蛎——当然,没有收5法郎一打的费用。
渡轮上的其他船员们也一改往日的慵懒,眼神中充满了好奇,服务得格外周到。
————————
当「圣米歇尔号」的轮廓终于出现在加莱港的地平线上时,岸上早已是另一片沸腾的海洋。
比泽西岛更加庞大的人群聚集在码头上,无数手臂挥舞着帽子、手帕和简陋的标语牌。
“欢迎莱昂纳尔归来!”
“真理与自由万岁!”
“巴黎在等你!”
呼喊声汇成一股巨大的声浪,远远传来,竟压过了海浪的咆哮和渡轮汽笛的长鸣。
「圣米歇尔号」缓缓靠岸,舷梯放下。
当莱昂纳尔的身影出现在船舷时,整个加莱港仿佛被点燃了。
人们争先恐后地想要涌上前,警察们组成的人墙在巨大的压力下显得岌岌可危。
无数双手伸向莱昂纳尔,想要触摸他,想要向他表达支持。
记者们像猎犬一样挤在最前面,铅笔在速记本上飞舞。
莱昂纳尔在几位健壮支持者的护卫下,艰难地走下舷梯。
他没有立即发表演讲,只是不断地向人群挥手致意。
“回巴黎!我们一起回巴黎!”人群中爆发出新的呼声。
显然,聚集在加莱的许多人也并不仅仅是为了见他一面,和泽西岛上的许多人一样,他们打算伴随他回到巴黎。
莱昂纳尔也知道,从踏上加莱港的这一刻起,他的归途就不再是私人行程,而变成了一场公开的游行。
——————
随着莱昂纳尔一天天接近巴黎,这座城市的舆论和政治气氛变得越发诡异,并且像一张逐渐拉满的弓,紧绷起来。
报纸上的标题每天都在变,甚至早报和晚报的态度都可能截然相反,充分展示了巴黎舆论界的善变。
在莱昂纳尔还在伦敦“流亡”时,几乎所有媒体都一致谴责儒勒·费里政府的殖民政策的失利和纵容暴力的无能。
也都明确表达了对莱昂纳尔的同情,呼吁他回来“投入祖国的怀抱”,仿佛他是能拯救法兰西声誉的良药。
但等莱昂纳尔真的决定回来,并且得到了民众的夹道欢迎时,又被许多人视为某种“挑衅”。
一些报纸的态度起了微妙的变化。
尤其是那些支持儒勒·费里以及温和共和派的媒体,比如如《时报》和《费加罗报》。
他们的标题从一开始的《欢迎游子归来,法律必会公正裁决》,逐渐变成了《理性看待回归,谨防民意滥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