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文豪1879:独行法兰西 > 第408章 叫“爱迪生-索雷尔电气”怎么样?

第408章 叫“爱迪生-索雷尔电气”怎么样?(1/2)

目录

莱昂纳尔坐在圣日耳曼大道117号书房里,眉头微蹙。

自己与美国方面,无论是政治界还是文化界,交流都极少,直接交流更是几乎没有。

虽然也有一些美国出版商,比如「哈珀兄弟」,曾经通过信件向他发出约稿邀请,但几乎都被他转给德拉鲁瓦克后冷处理了。

他不缺愿意刊登自己作品的报纸或者杂志,美国人给出的稿费也不会比英国人更高。

在莱昂纳尔看来,现在的美国是一个充满机遇,同时充斥着混乱的新世界,在文化方面,它对外国作家的版权处置比俄罗斯还糟糕。

俄罗斯至少在戏剧上还会尊重大家的版权,排演新剧都会付给高昂的稿费——当然,主要原因还是欧洲剧团交流频繁,大剧院每隔几年就会进行全欧巡演。

巡演不仅票房报酬丰厚,而且需要当地剧院的支持才能成功,所以戏剧界比文学界更早结成了较为牢固的利益同盟。

这也是莱昂纳尔近来“沉迷”戏剧创作难以自拔的一个主要原因。

无论是《合唱团》还是《雷雨》,都在给他持续创造惊人的收入,虽然还比不上《蒙铁尔密卷》的版税,但是远远超过。

尤其是《合唱团》,他已经陆续授权了英国、意大利、奥地利、俄罗斯……近十个大型剧团演出,各种颜色的钞票简直像开了闸的塞纳河水一样流进口袋里。

但是这条河水里,一美分的浪花也没出现过。

他不相信美国读者没有在看自己的英译本,尤其是《福尔摩斯探案集》。

19世纪的美国读者的口味基本还处于英国人看什么我就看什么的水准,文学根基和审美特质还没有完全形成。

所以莱昂纳尔对这个时代的美国兴趣缺缺,十分冷淡。

不过能够惊动美国大使亲自出面发来正式邀请函,恐怕只有寥寥几人。

莱昂纳尔脑中闪过几个名字,然后放下信函,目光投向窗外巴黎灰蓝色的天空。

————————

1881年9月11日夜,巴黎的空气中已经带上初秋的凉意。

美国大使馆灯火通明,在夜色中显得格外醒目。

一辆带有“索雷尔-标致”铭牌的马车停在使馆门前。

莱昂纳尔身着剪裁合体的黑色晚礼服,挽着苏菲走下马车。

苏菲为今晚选择了一袭深蓝色的丝绒长裙,领口点缀着细碎的珍珠,既庄重,又温婉。

她轻轻挽着莱昂纳尔的手臂,低声道:“我有点紧张,听美国人都很……热情和直接。”

莱昂纳尔拍了拍她的手背:“放松点,就当是来看一场戏。”

走进使馆内部,装饰水晶吊灯将大厅照得亮如白昼,空气依旧是雪茄、香水和食物的气味。

衣着光鲜的男男女女穿梭其中,交谈声、笑声与弦乐队的演奏交织在一起。

大使列维·莫顿是一位面带笑容、举止得体的外交官。

他热情地迎接了莱昂纳尔和苏菲:“索雷尔先生,欢迎光临。您能前来,真是让今晚的宴会更有光彩了!”

他的法语带着轻微的口音,但非常流利。

寒暄后,列维·莫顿将莱昂纳尔带到一个由美国艺术家、作家组成的“团队”前面,向莱昂纳尔做了简单的介绍。

这些人多数都是因为仰慕法国文化才旅居巴黎,不过始终都徘徊在巴黎文化圈的外围,难以进入那些最重要的沙龙。

莱昂纳尔的到来,简直像一颗烧红的铁球被扔进了冰水里,瞬间就融化了这些人高冷的外表。

他们围着莱昂纳尔,恭维着、讨好着,谈论着莱昂纳尔的、戏剧,谈论那场充满喜剧意味的审判。

仿佛只需要眼前这个年轻人的一句话,他们就可以进入巴黎最中心的那些文艺圈子。

如果真的发生了,这足以让他们在美国本土都声名鹊起——毕竟一个美国作家,和一个在法国成名的美国作家,含金量截然不同。

莱昂纳尔自然明白这些,他保持着得体的微笑,与这些仰慕者谈论着一些无关痛痒的话题,审慎地评价每个人的才华,不轻易做出什么许诺。

当然,他的心思也始终在留意着那位“重要的客人”。

终于,莫顿大使适时地结束了与另一拨客人的交谈,转向莱昂纳尔。

他微笑走过来:“索雷尔先生,请允许我为您引荐一位远道而来的朋友,他对您可是仰慕已久了。

苏菲姐,我的夫人很想和您聊一下最新推出的儿童自行车,她给我们的孩子每人都买了一辆……”

苏菲识趣地点了点头,融入了莫顿大使夫人的圈子里。

莫顿大使则带着莱昂纳尔,在那些美国作家恋恋不舍的目光中,离开了主会场,来到一处偏厅。

刚走进偏厅,莱昂纳尔就看到一个身材矮结实,精神奕奕的中年男人。

莫顿大使热情地开始介绍:“这位是托马斯·爱迪生先生,来自新泽西州门洛帕克的杰出发明家。

爱迪生先生,这位就是您一直想见的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