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这是……巴黎?(1/2)
翌日,巴黎的报纸几乎被同一个名字占据。
《费加罗报》的头版标题是《托马斯·爱迪生点亮巴黎》,配以对那台二十七吨“巨兽”发电机的木刻画配图,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工业力量的顶礼膜拜。
文章宣称,爱迪生的展示“不仅征服了我们的眼睛,更征服了我们对未来的想象”。
并且着重指出,那持续五天的光明宣言,标志着电灯已从“富人的新奇玩物”蜕变为“即将走入千家万户的实用发明”。
《日报》则以更通俗、更具煽动性的笔触,渲染了现场观众目睹“另一个太阳”在工业宫内升起时的震撼与狂喜。
他们用整个版面刊登了那由一千二百只白炽灯组成的“灯塔”的插图,光芒仿佛要透出纸面。
报道反复强调“连续点亮120时”这个数字,将其塑造为可靠性无可辩驳的象征,并暗示爱迪生的系统将是巴黎迈向“不夜城”的唯一选择。
《时报》的评论虽然更为谨慎,但基调依然是乐观的。
文章分析了爱迪生系统可能带来的社会变革——延长工作时间、改变城市夜生活、提升公共安全……
并认为法国政府应当积极介入,抓住这次技术飞跃的机遇。
《高卢人报》甚至直接呼吁:“是时候认真考虑将爱迪生的专利纳入国家战略了!我们不能在电力的赛跑中后于美国。”
一种乐观的情绪在巴黎城中弥漫。
一整天时间,咖啡馆里,沙龙中,交易所内,人们谈论的都是爱迪生、电灯,和未来那触手可及的光明。
巴黎人再一次集体迷醉在新奇的事物上!
传闻更是像野火般蔓延。
有消息灵通人士信誓旦旦地表示,国际电力博览会评审委员会已经达成共识,将把最高荣誉“金奖”授予托马斯·爱迪生。
更有甚者,从某些部长办公室隐约透出风声,称法国政府内部正在讨论斥巨资收购爱迪生的电灯系统专利,并筹建法国第一家国家级的中央发电厂。
他们的目标是让巴黎率先全面电气化。
资本的触角也敏锐地嗅到了机会,一些银行家和工业巨头开始私下接触爱迪生的代表,探讨合作的可能性。
托马斯·爱迪生在短短几天内,就站在了征服欧洲最重要的一个市场的门槛上。
在这股几乎一面倒的舆论风暴中,只有《巴黎人报》在一篇报道中提及:
【据悉,在本届国际电力博览会工业宫二楼东侧展厅,「索雷尔-特斯拉电气」拥有一处展区。
该展区已被神秘黑布覆盖逾一周,将于明日揭晓其展示内容。
莱昂纳尔·索雷尔先生,想必会为我们带来不同于传统工业的独特展示。】
对于大多数读者而言,“莱昂纳尔·索雷尔”这个名字当然是如雷贯耳的——毕竟距离他在司法宫面前一呼万应才过去不到三周。
但一个作家,一个剧作家,涉足电力?这听起来更像是一位文人出于好奇心的玩票,或者某种行为艺术。
电力,属于爱迪生、西门子、格拉姆这些名字,属于钢铁、线圈、碳丝和精密的计算……与、剧本和美学思辨相去甚远。
因此,这则消息并未引起多少真正的关注,很快便被淹没在关于托马斯·爱迪生和他的“光明之塔”的新闻浪潮中。
一天的时间,匆匆而过,国际电力博览会依旧热闹非凡。
工业宫底层,爱迪生的展区依旧是人潮的中心。
那台巨大的发电机低沉地轰鸣着,如同一个不知疲倦的心脏,让上方的一千二百只白炽灯稳定地散发着光芒,将整个展厅映照得如在日光之下。
参观者仰着头,脸上无不带着惊叹与敬畏。
它已经成为一个地标,一个神迹,一个“未来已至”的宣告!
在相对安静的二楼展厅,一些好奇的市民,在满足了对于爱迪生“巨兽”的好奇心后,开始流连于其他展台。
其中,就有少数人想起了《巴黎人报》上那则简短的消息。
他们抱着“看看也无妨”的心态,踱步到了“索雷尔-特斯拉电气”的展区前。
此外,还有一些莱昂纳尔在文学和艺术界的忠实拥趸也在这里等待。
他们并非为电力而来,而是想支持他们喜爱的作家,看看他这次又在尝试什么新奇的领域。
展区前逐渐聚集起一群人,慢慢地围成了一个圈子,将展台裹得严严实实。
这个展台面积也不,占地几乎有一座房子那么大,只是高度还不到成年人的胸口,并且表面一片平坦,不像爱迪生的那座“光明之塔”,几乎快和工业宫的二楼平齐了。
然后,他们惊讶地发现,站在展区前准备进行讲解的,不仅仅是莱昂纳尔·索雷尔本人。
他的身边,赫然聚集着一个分量极重的型“艺术沙龙”:埃米尔·左拉,居伊·德·莫泊桑、皮埃尔-奥古斯特·雷诺阿、克劳德·莫奈……
这些在各自领域声名显赫的人物,此刻竟齐聚在充斥着铜线、绝缘瓷瓶、机器的电力博览会上,本身就像是一件展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