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抵达清源:繁华背后的隐忧(2/2)
公司总部在清源镇最核心的滨海开发区,是一栋造型很科幻的白色建筑。
当巡察组的车队到的时候,公司创始人,那个叫吴天豪的华裔企业家,已经带着公司高管等在门口了。
吴天豪大概四十多岁,个子很高,穿着定制西装,脸上带着那种生意人特有的、自信又亲切的微笑。
“Wele!欢迎各位领导莅临蓝海生物!”
他主动上前,先是用一口伦敦腔的流利英语跟几个外国顾问握手,然后又换成标准普通话跟中方领导说话。
他这副游刃有余的派头,让在场不少人都暗暗点头。
“吴总太客气了。”巡察组组长笑着回应,“我们这次来,主要是学习和调研,想亲眼看一看,清源镇的明星企业,到底是怎么创造经济奇迹的。”
“奇迹谈不上,只是一心想为祖国的海洋事业,尽一份力罢了。”吴天豪的回答滴水不漏,他做了个请的手势,“各位,里面请。”
公司里面比外面看起来还厉害。
中央控制室里,一整面墙都是大屏幕,实时显示着海面上那些巨大深海网箱的各项数据——水温、盐度、溶氧量,甚至每条鱼的生命体征。
穿着白色无菌工作服的科研人员,在全透明的玻璃实验室里,忙碌的操作着各种看起来就很贵的精密仪器。
吴天豪亲自解说,从他们独家研发的新型藻类,讲到他们优化饲料培育出的高品质鱼种,再到那个能模拟深海洋流的人工上升流系统。
他说的每个词听着都很有科技感,每个项目听起来都能赚大钱。
专家们听的连连点头。有人提了些专业问题,吴天豪也都能对答如流,说的头头是道。
一切都完美的有点假。
就在所有人都沉浸在这片高科技描绘出的蓝图里时,一直没说话的叶铮,突然举起了手。
这一下,所有人都朝他看了过来。
“吴总,您好。”叶铮推了推眼镜,语气带着年轻研究员特有的较真和好奇,“您的人工上升流系统,真是个大创新,我很佩服。我刚才在心里估算了一下,要驱动这么大的系统,把几百万吨的海水从底层弄到表层,耗的电肯定非常多。我想问一下,这套系统的能量转化效率大概是多少?它的核心动力源是我们临州市的公共电网,还是公司有自建的海上专用供电平台?它的长期运营成本,在整个项目的经济模型里,占了大概多少呢?”
这个问题很尖锐,一下就问到了技术和成本的核心。
会议室里一下就安静了。
巡察组的几个经济学专家,都用一种惊讶的眼神看着叶铮。这个问题很尖锐也很实际,直接不谈那些花哨的概念,问到了项目最根本的成本和可行性上。
吴天豪脸上的笑僵了一下。
虽然只有零点几秒,但他眼里的那一丝慌乱没逃过叶铮的眼睛。
他准备了一肚子关于海洋生物和市场前景的好话,偏偏没准备好怎么回答这种基础又要命的工程和经济问题。
“呵呵……”吴天豪很快反应过来,他用一声笑掩饰了过去,“这位小同志问得好,很专业!这恰好说明了我们项目的技术门槛高。我们的动力系统用的是最新一代的海洋温差发电技术,还结合了潮汐能,所以能耗成本比传统方式低得多。至于具体的经济模型嘛……这就牵扯到公司的商业机密了,不太方便在这里说。我只能说,我们的技术,是领先世界至少十年的。”
他没说具体数据,把问题推给了商业机密。
“原来是这样,海洋温差发电,太先进了,是我问的太多了。”叶铮低下头,露出一副恍然大悟又有些崇拜的表情,又退回到人群角落里,好像刚才那个问题,只是一个年轻人随口一问。
但他心里已经有数了。
假的。
一切都是假的。
海洋温差发电技术,现在全世界都还在小规模实验,根本撑不起这么大的商业项目。吴天豪连最基本的能源常识都没有,却敢拿来当挡箭牌。
这就说明,屏幕上的数据,实验室里的人,甚至吴天豪自已,都只是这场巨大骗局里用来演戏的道具。
当晚,巡察组住的酒店。
叶铮的房间里一片漆黑。
他坐在电脑前,屏幕的光照着他没什么表情的脸。
他接通了莫雨的加密通讯。
“老大,有何吩咐?”
“莫雨,把我们所有的卫星资源,和最高权限的网络渗透资源,全部对准蓝海生物科技和吴天豪。”
叶铮的声音很冷。
“我要知道,那笔一百亿的政府补贴,到底流向了哪里。”
“还有,给我查清楚,这个吴天豪,他的钱,到底是从哪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