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四合院:听劝别惹我,我知你底细 > 第229章 机床归属

第229章 机床归属(2/2)

目录

看着林远那副云淡风轻、油盐不进的样子,她恨得牙痒痒,却又不能撕破脸皮,只能暗自气闷,将“林致远”这个名字牢牢记在心里,标记为“难以攻克的目标”。

摆脱了这些烦人的“苍蝇”,林远将更多精力投向了那位沉默的老工匠——石不开。

他每天都会找个时间,带着船上提供的点心或清茶,去石老工匠常去的僻静甲板角落,恭敬地请教。

起初,石不开对这个过于热情的年轻人还抱有戒心,言语寡淡。

但林远并不气馁,他请教的问题都围绕着传统木工榫卯、机械传动原理等实实在在的知识,显示出一定的功底和真诚的求知欲。

或许是久未遇到如此虚心好学的年轻人,或许是林远身上有种不同于常人的沉稳气质打动了他,石不开的话渐渐多了起来。

“这‘鲁班锁’看似简单,内含乾坤,一榫一卯,皆是天工与人工的结合……”谈起自已擅长的领域,石不开浑浊的眼睛里会闪烁出别样的光彩。

林远听得极为认真,不时提出自已的见解,有些想法甚至让石不开都感到新颖。

他发现这个年轻人不仅一点就通,举一反三的能力更是惊人。

“林小子,你这份悟性,若是早年学艺,成就定然不在我之下。”石不开难得地露出一丝笑容,对林远的称呼也从“林先生”变成了更显亲近的“林小子”。

一老一少,在航行于茫茫大海的巨轮上,一个倾囊相授,一个虚心聆听,竟成了忘年之交。

林远不仅学到了许多实用的传统技艺和精密机械的调理心得,更从石不开的只言片语中,了解到不少关于故宫旧事、古玩行当的秘辛。

这份意外的收获,其价值,在林远看来,丝毫不亚于那千万现金。

就在林远于海上航行之际,提前从宝安返回的冶金部的杨主任,已经将一份经过精心润色的行动报告呈递上级。

报告着重强调了在港英政府层层阻挠的极端困难下,任务小组如何克服万难、另辟蹊径,最终成功弄回国家重要资产的过程。

报告中,杨主任将林远贡献描述为“发挥了关键性、不可替代的作用”,而具体的、不宜公开的操作细节则被模糊处理。

上级领导审阅报告后,对结果表示满意,并未深究具体过程,反而对报告中提及的“林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能够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完成任务,这份胆识和能力,让“林远”这个名字在相关部委的领导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然而,随着机床即将运抵国内,一个新的问题浮出水面——这台宝贵的进口机床究竟应该安置在哪个单位?

首钢和第二轧钢厂的领导闻风而动,纷纷提出诉求,认为无论是从规模还是重要性来讲,他们都理应优先于红星轧钢厂获得这台先进设备。

会议上,几个相关部门的副部长也有些倾向于将机床放在更大规模的工厂。

就在争论陷入僵局时,李怀德的岳父,一位在工业系统内颇有影响力的老同志,发了话。

他敲着桌子,语气严肃,“红星轧钢厂的同志,是冒着风险想尽了办法把东西弄回来的!当初可不是没有给过你们机会,是你们自已把握不住,现在要摘果子了,都跳出来了?天下没有这个道理。

几位副部长见老同志态度明确,且言之有理,确实不好强行改变结果,最终拍板,机床运回北京后,正式划拨给红星轧钢厂使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