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借调(2/2)
他偷偷竖起大拇指,“部里都挂上号了。往后可得多提携提携哥哥我。”
易中海听到消息时抱怨老天的不公,自已家日子过得一团糟,和自已不对付的林远却步步高升,想想他都觉得心累!
面对突如其来的重用和各方关注,林远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深知,这既是机遇,也意味着更多的目光和潜在的风险。
他利用新的身份和便利,首先通过保密渠道,给香港的叶鸿文发去了一封长信。
信中详细说明了与陈嘉堃合作的框架,特别是关于未来“致远集团”代理精密零件海外销售的初步构想,指示叶鸿文开始着手研究国际市场,并寻找可靠的律师,完善“致远集团”的架构,为后续可能到来的业务做好准备。
他隐在幕后,遥控着海外棋局的布局。
另一方面,他陪着陈嘉堃及其工程师团队,开始在北京及周边地区考察合适的厂址。
在这个过程中,他充分尊重国内专家和领导的意见,将自已定位为一个高效、专业的“润滑剂”和“沟通桥梁”,既不越权,又能切实推动进程,赢得了工作小组其他成员的好感。
晚上回到家,则是他卸下所有面具的时刻。
“爸……爸!”小安澜已经能含糊地叫出爸爸,张开小手扑过来。
林远一把抱起儿子,用胡子扎得他咯咯直笑。
林婉晴看着他虽然疲惫但精神焕发的样子,眼中满是温柔和自豪,“最近很忙吧?要注意身体。”
她如今在纺织厂也站稳了脚跟,更能理解丈夫事业上的拼搏。
“嗯,是有点忙,不过都是好事。”
林远抱着儿子,看着灯下为自已缝补衣裳的妻子,心中充满了安宁与力量。
他将头轻轻靠在林婉晴肩上,嗅着她身上淡淡的皂角清香,低声道,“外面的事情再纷扰,回到家,看到你和孩子,我就觉得什么都值得。”
林婉晴轻轻拍了拍他的背,一切尽在不言中。
经过多轮实地考察和综合评估,专项工作小组最终将厂址确定在了石景山区,毗邻北京第一机床厂的一片规划工业用地上。
这个选址方案一经提出,立刻获得了包括杨主任、陈嘉堃团队以及一机部代表在内各方的一致认可。
当工作小组与石景山区政府及第一机床厂的领导进行沟通时,对方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和欢迎。
第一机床厂的刘厂长握着杨主任的手,高兴地说,“杨主任,欢迎啊!这可是大好事,咱们正愁一些高精度的配套零件要么依赖进口,要么就得跑到南方去加工,费时费力。
这下好了,专家和技术送到家门口了!你们放心,建厂期间有什么需要协作的,比如借用我们的吊车、熟练工人,我们一定全力支持,以后咱们就是邻居了,要常来常往。”
石景山区政府的领导也当场表态,“请部里领导和陈先生放心,我们区里一定成立专门的服务保障小组,配合做好土地平整、通水通电和与地方各方面的协调工作,确保项目以最快的速度落地投产。”
陈嘉堃和他的工程师团队在考察了选址后,也非常满意。
相较于偏远地区,这里成熟的工业氛围和便利的协作条件,更能确保他们的技术能够高效、顺利地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