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院外的流动(1/2)
“哥哥,它在和外面说话?”罗希也感受到了。
那个小铜环闪烁的瞬间,正与院子外,街道上一个流动商贩推着小车经过时,车轮转动产生的某种“流动法则”,进行了一次极其隐秘的通信。
罗念的意识立刻将那个小铜环的数据模型放大。
“这个铜环的材质,与构成万物本源的基石法则有微量同源性。”
“它不是父亲创造的,更像是从某个极其古老的,与父亲同一源头的遗迹上脱落的碎片。”
“它本身没有智能,但可以作为特定法则的共鸣器。刚才那个商贩的流动,无意中激活了它。它回应的,不是那个商贩,而是那个商贩所处的整个社区的‘社会法则’网络。”
就在罗念分析的同时,一股极其轻微的法则回音,从四合院的每一块砖瓦,每一片树叶中散发出来,轻轻地触碰着兄妹二人。
这是父亲罗晓军的提醒。
四合院的和谐,不只是内部的和谐。院子外面的世界,那些家长里短,那些最基础的社会关系,是四合院这个“家”赖以存在的土壤。土壤如果出了问题,家也会感到不适。
“我感觉到了,外面有人在吵架,吵得很凶。”罗希的感知顺着铜环的指引,轻易地延伸到了院墙之外。
“是一种低烈度的‘社会法则冲突’。”罗念的描述则更加精确,“冲突源头位于胡同拐角处,两个能量节点正在发生对冲。”
他们决定去看一看。
不是用脚走出去,而是将一缕意识,悄无声息地投射过去。
胡同拐角,两户人家的门口。
王家婶子把一筐刚洗好的湿衣服晾在门口的绳子上,水滴滴答答地落在地上。
李家大爷则黑着脸,指着自家门口堆着的几百块蜂窝煤。
“我说王家的,你是不是诚心跟我过不去?你这水全滴我煤上了!这煤湿了还怎么烧?啊?你安的什么心!”李大爷嗓门洪亮,气得胡子都在抖。
王家婶子也不是省油的灯,双手往腰上一叉。
“李大叔,你说话可得凭良心!这胡同是公家的地儿,又不是你一家的!你把煤堆得跟山似的,把路都堵了,我这衣服晾哪儿去?我不晾这儿,难道晾屋里发霉啊!”
“我这煤不堆这儿堆哪儿?就这么点地方!冬天眼看就到了,没煤你给我烧火做饭?”
“那你也不能占着大家的地方啊!你家地方小,我家地方就大了?”
两个人你一言我一语,谁也不让谁。周围几个看热闹的邻居指指点点,小声议论着。
这便是最典型的,关于“共享空间”的矛盾。
罗希的意识中,能清晰地感受到两个人身上散发出的愤怒、委屈和焦虑。
罗念则在飞速分析这场冲突的因果链。
“启动‘因果法则溯源’。”
无数条看不见的因果线在罗念的意识中展开。
李大爷的焦虑,不仅是因为煤。他的老伴儿最近身子骨不好,畏寒,他心里着急,生怕冬天煤不够烧,让老伴儿再着了凉。
王家婶子的委屈,也不仅是因为没地方晾衣服。她刚给上小学的儿子换了新做的棉被,想趁着今天太阳好赶紧晒干,让儿子晚上能睡个暖和觉。
两个人的出发点,都是对家人的爱与关心。但在“自我”这个狭窄的视角下,这份爱,变成了刺向对方的矛。
“哥哥,他们其实都是好人。”罗希轻声说。
“嗯。只是他们的‘共情模块’被各自的焦虑给暂时屏蔽了。”罗念得出了结论。
“我们帮帮他们吧。”
“不能直接干预他们的思维,那会违反‘自由意志’的第一法则。”罗念立刻设定了操作边界,“只能进行‘微观情绪校准’。”
兄妹二人的意志无声地融合在一起。
罗念负责构建法则通道。
罗希负责注入情感变量。
他们的共同意志,化作两枚比尘埃还要微小的“共情锚点”,悄无声息地,同时植入了李大爷和王家婶子的意识深处。
这锚点不做任何改变,只是在他们下一个念头生出的瞬间,轻轻地拨动了一下。
李大爷正要说出更难听的话,脑子里却忽然闪过一个画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