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六章:一碗面的哲学(2/2)
棒梗第一个抢着回答,他指了指碗里的肉丁,理直气壮。
“没有肉酱,光吃白面条有什么意思?酱越香越好!”
“我觉得是面!”
罗希摇了摇头,发表了不同的看法。
“要是面条不好吃,软趴趴的,再好的酱也白搭。像傻柱叔叔做的这个面,就特别有嚼劲。”
罗念想了想,说得更全面一些。
“我觉得是菜码。黄瓜丝和豆芽菜很脆,很清爽,正好可以解了酱的腻。它们让面的味道更有层次。”
三个孩子,三个答案,都说得有自己的道理。
傻柱在一旁听着,咧着嘴直乐,觉得晓军哥这个问题问得有意思。
院里其他吃面的人,也竖起耳朵听着。
三大-爷咂了咂嘴,心想:“最重要的当然是省钱!自己家做,怎么也比下馆子便宜。”
许大茂则在心里撇嘴:“最重要的当然是肉多!傻柱给罗晓军那碗里的肉丁,比我的多多了!”
罗晓军听完孩子们的回答,笑着摇了摇头。
他拿起自己的筷子,插进碗底。
然后,他开始用一种极富韵律感的动作,慢慢地,由下至上地,翻拌着碗里的面条。
他的动作不快,但每一筷子下去,都恰到好处。
沉在碗底的酱料被翻了上来,均匀地裹在每一根面条上。
黄瓜丝和豆芽菜也被带动着,与面和酱充分混合。
很快,他那碗原本白是白,酱是酱,菜是菜的面,就变成了一碗色泽均匀,酱色油亮,让人食欲大开的完美成品。
他抬起头,看着孩子们,温和地开口。
“你们说的都对,酱,面,菜码,都很重要。”
“但对一碗炸酱面来说,最重要的,是‘拌’。”
“拌?”
孩子们都露出了不解的神情。
“对,拌。”
罗晓军夹起一筷子拌好的面,放进嘴里,满足地品尝着。
“你们看,再好的酱,你不去拌它,它就只是一坨酱,死气沉沉地趴在面条上。”
“再筋道的面,你不去拌它,它也只是白面条,吃起来寡淡无味。”
“那些清爽的菜码,你不把它们拌进去,它们就永远是配角,起不到作用。”
他放下筷子,看着三个若有所思的孩子,声音变得更加深邃。
“酱,有酱的咸香。面,有面的筋骨。菜,有菜的清甜。”
“它们各自都很好,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堆在一起,那就不是一碗好吃的炸酱面。那只是一碗面,加上一勺酱,和一撮菜。”
“只有‘拌’这个动作,才能打破它们各自的局限。”
“让酱的浓郁,渗透到每一根面条的缝隙里。让面的质朴,去承载酱的醇厚。让菜的清爽,去中和酱的咸腻。”
“在这个‘拌’的过程中,它们不再是独立的个体,它们互相渗透,互相成就,最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和谐的整体。”
“这,才是一碗真正的炸酱面。”
罗晓军的话,像一颗石子,投进了孩子们的心湖。
罗念和罗希的眼睛,一下子就亮了。
他们瞬间就想起了阳台上那些会唱歌的植物,想起了那个被栽种了多肉的,丑陋的泥杯。
父亲说的“拌”,不就是他们之前一直在探讨的“和谐法则”吗?
不是把所有东西都变得一模一样。
而是让不同的东西,在碰撞和融合中,找到自己最合适的位置,共同创造出一个更美好的新事物。
一碗普普通通的炸酱面,在父亲的解释下,竟然蕴含了如此深刻的道理。
这堂在餐桌上完成的哲学课,美味可口,回味无穷。
“我明白了!”罗希兴奋地说,“就像那只小猫,它和植物,还有风,‘拌’在了一起,才有了好听的音乐!”
“嗯。”罗念也重重地点了点头,“一个完美的系统,不是每个零件都完美,而是所有零件能完美地协作。”
棒梗听得云里雾里,但他好像也懂了一点。
他看着自己碗里那还没拌匀的面,学着罗晓军的样子,也开始认真地,一筷子一筷子地翻拌起来。
当他再次把面送进嘴里时,他觉得,味道好像真的比刚才更好了。
一顿炸酱面,吃得院里所有人都心满意足。
傻柱看着大家那享受的样子,心里比喝了二两酒还美。
吃完饭,院子里的人都懒洋洋地不想动弹。
秦淮茹开始默默地收拾碗筷,这是她多年来养成的习惯。
她把一个个油乎乎的碗摞在一起,端向水池。
刷锅,洗碗,这些琐碎的家务,她做起来有条不紊。
水池边,她拿起一个家里用了很久的旧瓷碗。
那碗的边沿,还有一个小小的豁口,是棒梗小时候不小心磕的,她一直没舍得扔。
她把碗放进水里,用丝瓜瓤仔细地擦洗着碗壁上的油污。
就在她把碗内外都洗干净,准备拿起来的时候。
她的指尖,在碗底那粗糙的足圈上,似乎被什么东西,轻轻地划了一下。
那感觉很细微,像是一根头发丝。
她停下了动作,心里有些奇怪。
这碗她用了好几年了,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从来没有过这种感觉。
她把碗从水里拿了出来,对着夕阳的光,仔细地看向碗底。
碗底很干净,已经被她洗得发亮。
可就在那光亮的釉面下,一道极其细微的,几乎看不见的裂痕,出现在了她的眼前。
那裂痕像一根蛛丝,从碗底的中心,朝着边缘,悄悄地蔓延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