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三章:一缕飘过去的饭香(2/2)
屋里那个瘦小的孩子闻到香味,也跑了出来,躲在父亲身后,探出小脑袋,眼睛直勾勾地盯着那碗肉,悄悄地咽了口唾沫。
“麻烦什么,都是街坊邻居。”罗晓军的笑容很真诚,没有一点施舍的味道。
“我们院里这厨子,手艺好,就是有时候没个准头。”他指了指自家的方向,“今天我家老爷子手抖了,这红烧肉一下子就做多了。孩子也吃不了多少,这大热天的放不住,扔了又糟蹋粮食。”
“你们别嫌弃,帮忙给尝尝味儿。”
“老爷子”这个称呼,让男人愣了一下。他以为是哪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家。
“手抖了”这个借口,又让他心里那点防备和窘迫,一下子就松懈了。
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夸了傻柱的手艺,又给足了对方台阶。这不是施舍,这是怕浪费粮食,找邻居帮忙。
男人的妻子也从屋里走了出来,她的脸上同样带着疲倦。
“他爸,既然是大哥一番心意,咱们就收下吧。改明儿买了东西,再给大哥送过去。”女人小声说。
“行,那……那太谢谢您了,大哥。”男人终于接过了那碗还烫手的红烧肉,“快请进来坐坐。”
“不了不了,我那边还忙着呢。”罗晓军摆了摆手,转身就回了院子。
隔壁院子里,很快就传来了孩子惊喜的欢呼声。
“妈妈,有肉吃咯。好香的肉啊。”
傻柱在院里听着,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这种帮助了别人,还不让人觉得丢面子的感觉,比直接跟人吵一架,带劲多了。
这件事之后,两个院子的关系,明显近了许多。
过了两天,那个年轻的妻子,趁着休息日,拿着两个自家种的西葫芦,有些不好意思地走进了四合院。
她正好看到秦淮茹在院子里摘豆角。
“秦姐……”她怯生生地开了口。
“哎,是小林啊,快进来。”秦淮茹热情地招呼她。
“秦姐,这是我们家自己种的,不值什么钱,你拿着尝尝。”她把西葫芦塞到秦淮茹手里,“上次真是谢谢你们了,那肉太好吃了。我……我这手笨,做什么都不好吃。”
她红着脸,小声问:“秦姐,我看您手巧,想问问……那个……那个鸡蛋羹怎么蒸才能不老啊?我每次蒸出来,都跟蜂窝似的。”
秦淮茹笑了。她拉着小林的手,让她在小板凳上坐下。
“这有什么难的。我告诉你,打鸡蛋的时候,水和蛋的比例得对。水要用温水,不能用冷水。打完了,拿个小勺子,把上面的沫子撇干净了。蒸的时候,碗上头得盖个盘子,水蒸气才不会滴进去…”
秦淮茹讲得仔细又耐心,没有一丝不耐烦。小林听得连连点头,像个认真听课的小学生。
从那天起,小林就成了四合院的常客。
今天过来问问青菜怎么炒才能不发黄,明天又来请教面条怎么擀才筋道。
秦淮茹也乐意教她。这让她在这个家里,找到了除了照顾贾张氏和孩子之外的,另一种价值感。
渐渐地,从隔壁院子飘过来的味道,变了。
不再是那种单调的大锅饭味。
有时候是一股清新的葱油香,有时候是带着蒜末香味的炒青菜味。虽然简单,却充满了家的气息。
院墙上那个小男孩的脸上,也多了笑容。他不再眼巴巴地只看着四合院,因为自己家里,也开始有了妈妈做的饭菜香。
罗平安和罗安宁把这一切都看在眼里。
他们看到爸爸用一个巧妙的借口,温暖了邻居的心。
他们看到秦姨用耐心,教会了林阿姨做饭的快乐。
帮助别人,好像有很多种方式。
不一定非要轰轰烈烈。
这天下午,两个孩子坐在时光小铺的门口,看着胡同里来来往往的人。
胡同口,住着一个盲人张大爷。每天下午,他都会拄着一根竹竿,摸索着去胡同口的供销社打一瓶酱油。
他的脚步很慢,很小心。竹竿在地上“哒、哒、哒”地敲着,试探着前面的路。
有时候,路上有个小石子,或者谁家孩子乱放的玩具,都会把他绊一个踉跄。
罗安宁看着张大爷那小心翼翼的样子,拉了拉哥哥的衣角。
“哥哥,张大爷走路好可怜啊。”
罗平安也看着,眉头微微皱了起来。
是啊,张大爷的眼睛看不见,这段不长的路,对他来说,一定很漫长,也很危险。
爸爸可以送饭,秦姨可以教做菜。
那我们,能为张大爷做点什么呢?
一个念头,在两个孩子的心里,同时冒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