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百一十四章:会“说话”的石头(2/2)
“来,擦擦手,别把土吃到嘴里了。”
孩子们收集了满满两小桶石头。
在罗晓军的指导下,他们开始了这个小小的“工程”。
“爸爸,这种粗糙的石头铺在哪里?”罗平安问。
“铺在台阶前面。”罗晓军解释道,“张大爷的脚一踩到这种粗糙的感觉,就知道前面要抬脚了,得慢一点。”
“那这种滑溜溜的石头呢?”罗安宁举起一块鹅卵石。
“铺在水洼旁边。脚感觉到光滑,就知道旁边的路是安全的,可以放心走。”
“还有这种有棱角的呢?”
“铺在拐角的地方。告诉他,要转弯了。”
孩子们明白了。
他们没有把整条路都铺满,只是在几个最关键的地方,像做记号一样,铺设了这些“会说话”的石头。
在每一级台阶前,都有一小片粗糙的石子路面。
在那个总有积水的水洼旁,铺了一条由光滑鹅卵石组成的“安全线”。
在胡同的几个拐角处,则镶嵌了几块带着明显棱角的石块。
他们干得非常认真,每一块石头都用手按实,确保不会松动。
整个下午,胡同里都能看见两个小小的身影,在地上忙碌着。
他们没有告诉任何人,包括张大爷。
第二天下午,张大爷又拄着竹竿,从家里走了出来。
他像往常一样,低着头,用竹竿试探着前方的路。
当他快走到院门口的台阶时,脚下的感觉忽然变了。
不再是平实的土地,而是一种粗糙的,带着颗粒感的触感。
他的脚步,不自觉地就放慢了。
竹竿往前一点,“哒”,敲在了台阶的边缘。
他稳稳地抬起脚,迈了上去。
走过台阶,他又走了一段路。
脚下忽然传来一阵圆润光滑的感觉,像是在按摩脚底。
他知道,旁边就是那个烦人的水洼了。
他顺着这条光滑的“小路”走,果然,安安全全地绕了过去,裤腿干干净净。
快到胡同口,需要拐弯了。
脚底传来几下轻微的硌痛感,是有棱角的石头。
他的身体立刻做出了反应,转动方向,竹竿也跟着转向,顺利地拐进了供销社的小路。
张大爷停住了脚步。
他站在那里,脸上露出了惊奇的,又带着点感动的表情。
这条路,他走了几十年。
今天的路,好像忽然“开口说话”了。
它用一种他能“听”懂的语言,告诉他哪里要小心,哪里是安全的,哪里该转弯。
他不知道是谁做的。
但他知道,这是一份无声的,体贴到骨子里的善意。
他继续往前走,脚步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安稳,更加踏实。
那根敲了半辈子的竹竿,似乎都不再那么重要了。
他的脸上,露出了久违的,发自内心的安心笑容。
罗晓军和两个孩子就站在不远处的铺子门口,静静地看着这一幕。
罗平安和罗安宁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比得到任何玩具都更加强烈的喜悦和自豪。
他们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实实在在地帮助了一个人。
罗晓军看着孩子们,满眼都是欣慰。
他们学会了用“共情”去思考,用创造力去解决问题。
这比任何神奇的法则都更加宝贵。
傍晚,一家人收拾完铺子,准备吃饭。
娄晓娥在整理一个旧柜子的时候,从最底下翻出了一个落满灰尘的木盒子。
“哎,你看这是什么?”
她把盒子打开,里面是一套青花瓷的茶具。
瓷器釉色清亮,上面的山水画画得很有意境,一看就是好东西。
“这还是我年轻的时候,我爸托人从景德镇给我带回来的。我可喜欢了。”娄晓娥用手帕小心地擦拭着上面的灰尘,眼神里满是怀念。
只是,这套茶具并不完整。
一套六只的茶杯,如今只剩下了五只。
“可惜了,当年搬家的时候不小心打碎了一只。从那以后,总觉得不凑套,就再也没拿出来用过。”娄晓娥的语气里,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遗憾。
她把那五只杯子和茶壶摆在桌子上,那个空出来的缺口,显得格外刺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