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大宋财经周刊 > 第366章 罗斯福新政

第366章 罗斯福新政(1/2)

目录

解决流动危机有三种方式。

第一,全民发钱。

市场上不是缺少钱么,占据绝大多数的老百姓手里又没有钱,想让市场交易正常化,那就投入“空货币”好了。

好处是快,立竿见影。

无论是单纯的货币或者加入一点消费券之类的,总能刺激消费,让经济快速回暖。

坏处么?

人是有惰性的,当你并非一个由大多数人真心实意支持的朝廷,干这种事儿,会削弱你的威信,丧失恐惧统治力。

第二个办法,搞区域建设。

比如,城市化。

通过一个能带动多个产业,超长供应链,能影响和惠及很多百姓的基础性工程,完成大撒币运动。

好处当然是既赚钱又能达成目标,难点么,在于本地的经济基础环境,是否能撑得起建设拉动的工业化配套。

粮食输入、劳动力货币化、矿山、运输、拆迁、本地吸纳就业能力等等。

一旦本地无法提供城市化所需的各项资源,外地供应链就会介入,将一场你要激活当地的经济刺激运动,变成一场恶犬分食本地韭菜的超级大抢劫。

城市化,首先是人的城市化,将富裕劳动力转化到为城市化建设提供劳动力输出的岗位上。

并且,本地的生产企业还必须保证支付相当水平的报酬。

前两个办法也很优秀,只要有一个强力的,高效的,集中式的本地调度管理中枢,目的会实现的。

可李长安面对的是河北,一个从秦统六国就开始被边缘化,一直产出门阀和世家的地方。

要么迁都到此,打破原来的生态;要么他自己长期坐镇,建立一套迥然不同于常规的廉洁行政管理班子。

两样都不现实,河北天然就是中原王朝要放弃的,只能作为屏障使用。

那就只剩第三个办法了,将河北与中原与南方打通,让他成为帝国经济的重要一部分,而不是偏居一隅的零碎。

回望历史,李长安想到了“大基建”,也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经济手段解决了流动性危机的事件,“罗斯福新政”。

通过大量的路桥网络建设,沟通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让资源在同一价格上进行出售,实现资产、资源的货币化。

换个花岗岩脑袋也能想清楚的说法,就是让两个水池联通,使得独立的干瘪的小池子,体现其空间价值。

那就试试吧,毕竟是个新课题。

正好大户们购买基金的热情如此高涨,想必他们也是愿意共同建设家乡的。

在开封,他使用了第一项,全民发钱;在磁州,他让星白去搞城堡开发,等同于城市化;现在,自己要搞大基建了。

再看朱与鸣,觉得这个人有点单纯的可爱。

既然你这么想当救世主,那就给你个机会。封你为巡阅府二等参军,专管河北东路“建设币”发行事宜,找大户们玩去吧。

朱与鸣得了职位,兴奋不已,更开心的是巡阅使接受自己的建议了。

等他走了,李长安召开巡阅府全体官吏闭门会议,讨论河北建设开发问题。

正这时候,苏辙追上来了,满面土灰,垂头丧气。

“不是给了你个镇子,去实现理想主义么?别跟我说,你哥能管开封,你连一个集镇都处理不了。”

听了李长安损人的话,苏辙也不好意思辩解,立在一旁,把头深深的低着。

“行啦,坐下一起开会!”

众人有些不解,咱们不是来修建贸易城,打通宋辽贸易壁垒的么?什么时候多了一项任务,居然还要建设河北东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