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9章 观点分歧(1/2)
第259章观点分歧
彼时府中摆著酒席,桓熙正和吴国內史刁彝等人说话,听到王謐赶到的消息后,听到王謐赶到的时候,出声道:“他带了多少人来”
门卫出声道:“稟將军,他是只身前来的。”
桓熙闻,惊讶道:“这倒是怪了,带他进来。”
不多时,侍卫带王謐进来,桓熙起身相迎,笑道:“道胤那边还要数日才到,稚远倒是来得好快。
王謐抬手施礼道:“謐见过世子。”
席间眾人纷纷站起,王謐在建康做的事情,士族人尽皆知,如今名声在外,加上他的家世背景,眾人自然不敢轻视。
桓熙下座,引著王謐一一介绍,先是吴国內史刁彝,王謐和其相见时,能看到对方眼中的一丝不自然。
刁彝出身渤海郡,是尚书令刁协之子,因王敦之乱,刁协遇害,所以刁氏算来是和王氏颇有些恩怨的。
且刁协生前生性强悍,待人接物不习苟且,凡事崇上抑下,常借醉酒之机凌辱公卿,琅琊王氏等高门大族都对他侧目以视,关係闹得很僵。
但习协悉心尽力,维护皇权,极得晋元帝的信任,他曾建议將扬州诸郡的僮客恢復良民身份,以备征役,此举触动了士族利益,士族对其更加怨恨,汝南周氏的周嵩更称其为佞幸小人。
所以王敦叛乱的时候,以討伐刘隗的名义起兵,同时列举刁协罪状,刁协得知后,向晋元帝建言,诛杀建康包括王导在內的王氏族人,没有被採纳。
这一来,两家就算是撕破了脸,之后王敦攻打建康,刁协出逃,因对下素无恩情,被隨从叛乱杀死,之后刁彝斩杀仇人党徒,以首祭父墓,诣廷尉请罪,朝廷以其孝特宥之,由是知名,故歷任尚书吏部郎、吴国內史。
刁彝走的其实和桓温同样的路线,这种为父报仇的孝道举动,也是朝廷所褒扬的,后世刁彝在桓温死后,做到北中郎將,徐兗二州刺史,代替的是郗愔的位置。
他现在以官制不合的吴国內史的身份,坐镇彭城,统领周围数郡的军政內事,明显是司马氏安插的人手,用来制衡监督郗氏,可见朝廷对其之信任。
对於王刁两家的仇怨,王謐倒心中没有什么波澜,如今形势已经和后世完全不同,机缘各凭本事爭夺便是了。
接下来的是桓温这次的参军王坦之和顾愷之,王坦之的地位背景,要比顾愷之要高得多,从桓温的倚重程度,便可见一斑。
作为和郗超並称的名士,王坦之在桓温手下担任长史,地位却要低於王珣,这是一件很微妙的事情,其身上关係之复杂,也是眾人之最。
王坦之三十五六岁年纪,父亲便是尚书令王述,三子王国宝刚娶了谢安女儿,可谓背景深厚。
但他投靠过司马昱,现在又是桓温掾属,后世又离开桓温,站在朝廷一边对抗桓氏,在刁彝死后继任徐充二州刺史。
王謐从他这些经歷推测,王坦之很可能是朝廷安插在桓温手下的一颗钉子,不然无法解释后世受如此优待,就像当年何充可能是王导安插在庾亮身边的钉子一样。
桓温对此应该也心知肚明,但士族之间关係说不清道不明,所以他也睁只眼闭只眼,反正王坦之在自己手下,本身名声就值得回报了。
王謐若非有后世知识,也不会將人际关係理得如此清楚,但他也不过是推测而已,当下便和王坦之恭恭敬敬见礼。
王坦之笑眯眯道:“稚远在清谈会,可是一鸣惊人,我等现在被你超过啊。”
王謐连忙谦让,心道王坦之果然和王述一直都在通气,不然不会上来就顺口提到此事。
那边顾愷之跟著上来拜道:“愷之见过武侯。”
他的语气便要恭敬得多,王坦之算是王謐长辈,太原王氏並不弱於琅琊王氏,但顾氏可就差得远了。
王謐拉著顾愷之,笑道:“顾兄,一年不见,怎么生分了许多。”
“当初我在巷开店,多靠兄之画作,才蓬蓽辉,我至今感激得很。”
“如今你如此称我,倒是不好互论了,还是互相称字吧。“
记住我们101看书网
顾愷之只得答应,“稚远之才,堪称文武双全,两次击败燕国,是我辈楷模啊。”
王謐出声道:“皆是小打小闹而已,如今燕兵反扑,边境告急,我心里没谱,所以才从下邳赶来,询问世子下一步的打算。”
桓熙听王謐不著痕跡恭维了下自己,也是心中高兴,他让眾人各自落座,才问道:“稚远把兵都放在下邳了”
王謐出声道:“正是,下邳乃是泗水济水之交,向西可支援彭城,向北可以推进到东海郡郯城,再到琅琊郡幽州一带,阻拒从高安临朐到徐州东莞一带的燕军。”
“故我命建寨,稳步推进,以免被燕军骑兵绕到侧翼,找到破绽机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