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6章 玄奘到达天竺(1/2)
他赤著双脚,每一步都踏在滚烫的土地上,却走得异常沉稳。
一双眼睛,依旧燃烧著一种追求真理的光芒。
他便是玄奘。
自两年前毅然西行,跋涉千山万水,
苦行穿越茫茫戈壁、酷热沙漠,终於抵达了传说中的佛国——天竺。
然而,当他真正踏入这座传说中的天竺大城,
目光所及之处,却让那颗饱经磨难却始终怀揣炽热信仰的心,一点点沉了下去。
没有想像中的梵音繚绕,没有金光万丈的佛塔林立,
更没有经文中所描绘的清净极乐、眾生安详。
眼前的曲女城,固然繁华,却是一种充斥著巨大反差与沉重苦难的繁华。
街道宽阔,却污水横流,空气中瀰漫著香料、牲畜粪便、以及某种若有若无的怪味。
两旁店铺林立,售卖著大唐的丝绸、璀璨的宝石、奇异的香料,
顾客多是衣著华丽、佩戴著繁复金银首饰的贵族与富人。
他们肤色较浅,神態倨傲,行走间自有高人一等的威仪。
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街道边缘、屋檐下、甚至污秽的排水沟旁,
那些蜷缩著的、忙碌著的、肤色黝黑的人群。
他们衣不蔽体,骨瘦如柴,眼神麻木,
从事著最繁重、最骯脏的劳作——清理垃圾、搬运重物、处理尸体……
他们小心翼翼地避让著那些衣著光鲜者,仿佛靠近都是一种褻瀆。
甚至有人腰间拴著铃鐺,行走时发出叮噹声响,
据说是为了提醒高种姓者及时避开,以免被他们的“不洁”所污染。
“这……便是佛国”
玄奘心中第一次涌起巨大的茫然。
他信仰的佛法,核心乃是眾生平等,慈悲普度。
而眼前这森严的、將人从出生便划分为三六九等的景象,与他心中的理想国何其迥异!
经过艰难的交流与观察,他逐渐明白了这片土地运行的规则。
统治这里的,並非他想像中的纯正佛法,而是一个名为“婆罗门”的古老宗教。
此教派奉行一套严苛无比的种姓制度,將人清晰地划分为五个等级:
最高等为婆罗门,执掌祭祀、解释经典,被认为是神在人间的代言人,
拥有无上的知识权与精神权威。
他们面色白皙,举止优雅,不事生產。
其次为剎帝利,乃王族与武士阶层,负责统治与保卫国家,掌握世俗权力。
他们同样地位尊崇,享尽荣华。
第三等为吠舍,包括农民、牧民、商人等普通劳动者,
是社会財富的主要创造者,却无政治与宗教特权。
第四等为首陀罗,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后裔,
只能从事伺候前三等种姓的“低贱”职业,如僕役、工匠等,生活困苦,备受歧视。
而最底层,甚至不被视为完整“人”的,是达利特,意为“不可接触者”或“贱民”。
他们被认为天生污秽,只能处理死尸、清理粪便等最“不洁”的工作,
被排斥在主流社会之外,活得如同螻蚁。
这套制度如同铁律,禁錮著每一个人的命运,从出生到死亡,无法逾越。
高种姓者视之为天经地义,低种姓者在漫长的压迫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