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没钱当什么导演啊 > 第217章 夺奖之后

第217章 夺奖之后(2/2)

目录

方冬升举杯的画面与《剑雨》里的打斗片段互相切换。

主播李瑞瑛的声音庄重而清晰:

“当地时间11日,第61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落幕。

华夏导演方冬升凭藉武侠电影《剑雨》斩获最佳影片金狮奖。

成为首位包揽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的华夏导演。

这標誌著华夏电影的艺术表达获世界主流认可.—”

有了央视打头阵,后续的报导立刻跟上。

第二天,央视一套《东方时空》推出15分钟专题《剑雨破晓:方冬升的武侠与世界》

拍摄之前了解到方冬升还留在威尼斯,总台特派记者和编辑团队远赴威尼斯做专访。

专题片里提前採访了北电学院的某教授。

解读“《剑雨》如何用东方武侠语言讲人类共通的“选择”命题”。

並插入《人民日报》文化评论员的观点:

“这不是简单的奖项突破,而是华夏电影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鸣”的跨越。”

不仅如此,电影频道还专门推出了“方冬升电影周”。

每晚黄金时段放映《空房间》《一次別离》等获奖作品。

片头滚动字幕標註“致敬华夏电影导演,方冬升。”

而这段时间里,方冬升的粉丝仿佛过年了:

“方导太牛逼了,新闻联播听到了方冬升的名字,还以为是哪个重名的领导人—””

“坐標羊城,u影城直接成了方导粉丝的『聚集地”,方冬升之前拍的电影粉丝特供重映!”

“啊啊啊,这就是我喜欢的男人啊。

看《新闻联播》的时候,我爷爷指著电视机说方冬升这人能处,因为他为国爭光!”

“擦,那些黑我们方导的人呢,出来啊!欧洲大满贯,你们家偶像有这个成绩么”

一瞬间,好像全世界都在说方冬升的故事。

不仅是官媒发声,作为华夏电影人的摇篮,国內三大院校也都向方冬升拋出了橄欖枝。

中戏:

“方导的电影里,有很多我们中戏的演员。

他的第一部获奖短片《车四十四》的男女主角,都是我院的优秀毕业生。

我们竭诚邀请方冬升导演成为我院导演系客座教授北电:

“所谓中戏出演员,北电出导演,咳咳我们北电才是导演的最佳舞台。

北电导演系,也邀请方冬升导演成为我们的教授,共同为华夏电影事业添砖加瓦。”

上戏:

“中戏、北电说的都对,我们上戏邀请方冬升导演成为我院名誉副院长———”

中西、北电:

三家经常互相打嘴仗,就连三家的学生也经常交流切。

比如北电导演睡中戏的演员,中戏演员插足北电演员的感情。

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上戏在旁边拍手喊加油呢!

对於三所院校的喊话,方冬升十动然拒,什么客座教授、名誉院长。

说白了,他一个草根出生的导演,凭藉自己能力和交际,走到这一步。

学院派的那一套,基本已经不再適合他。

家乡的採访和领导们的探望其实就是走个过场。

当然有些事情,也確实打开了方冬升的思路:

“省电影家协会会长”

方冬升的语气顿了顿,对面省宣传部的同志正笑得恳切:

“方导,您现在是咱们省的文化名片,这位置非您莫属。

协会刚换届,正需要您这样有国际视野的领路人。”

这话倒让他想起刚拿到大满贯时,在威尼斯接到港岛製片人江自强特意打来的祝贺电话。

除此之外,他还提到2004年cepa刚实施不久。

內地与港岛的合拍片正缺“政策对接人”,事实上电影协会就能从中扮演一些角色。

不过省电影协会就算了吧,这也太ow了。

而且方冬升所在的省份,根本也不是什么文化大省,在电影的產出上基本上是寥寥无几。

想要做到“对接人”这个位置,省电影协会不行。

除非.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