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扫元 > 第285章 文坛泰斗去与留

第285章 文坛泰斗去与留(2/2)

目录

如今蒙元失道,天下鼎沸,石某奋起于草莽,志在驱虏复汉,解民于倒悬。正值用人之际,铁崖公一身才学抱负,岂忍空老林泉可愿助我辈一臂之力,共奠新基,早定这纷乱之世”

杨维桢为人宽厚耿直,不喜虚与委蛇,石山这种开门见山的方式,反而让他觉得有些对胃口。关于红旗营的种种传闻,他听过不少,毁誉参半。

此刻见这位名震东南的“逆贼”头领如此年轻,目光却深邃沉稳,言语间既肯定了自己过往的坚持,又点明了当前大义,诚意满满。

若是早十年,仕途无望而雄心未泯之时,面对如此直白的招揽,杨维桢说不定真会心动。

但如今,他已年近六旬,饱经时间沧桑和官场昏暗,雄心渐去,而那份士大夫的“气节”观念,以及对于“贰臣”之名的顾虑,却沉沉地压在他的心头。

杨维桢沉默片刻,终究还是缓缓摇头,语气带着几分疏离与固执:

“杨某老矣,年近甲,奔波半生,却落得一事无成,实已无心仕途。倒是阁下,弱冠之年便能搅动天下风云,成就如此局面,确非常人。

可惜……不知天高地厚,闯下这泼天大祸,恐非万民之福。还望阁下……早日回头,或可还天下一个太平。”

这话已是相当不客气,近乎指责。侍立一旁的亲卫脸色微变,石山却哈哈一笑,不以为忤:

“哈哈哈!都道铁崖公性情狷直,有古君子之风,今日得见,果然名不虚传。”

石山心知如杨维桢这等饱读诗书、观念已然定型的老派文人,绝不是一次谈话就能轻易说服。他们对新政权的认同需要时间,也需要事实来证明。

石山不急于一时,更不会强逼对方投效。

“人各有志,石某不便强求。”

石山的语气颇为平和,接着道:

“城中秩序已大致安定,铁崖公可自行回府,家中一切安好,我已派人看护。公若想返回诸暨故里,可稍待几日,待钱塘江大潮平息,我军战船可护送公安然渡江;

若欲往他处,也请待我军肃清周边溃兵流寇,确保道路安宁之后再行,以免不测。”

杨维桢闻言,微微一怔。他本以为即便不被治罪,也难免受些折辱或软禁,没想到石山不仅轻易放他离开,还为其安全考量,安排得如此周到。

细看石山的眼神,也颇为清明坦荡,不似作伪。

想想也是,对方如今掌控十余路府,手握数十万大军,确实没必要对自己这落魄老儒耍什么心机。

所谓伸手不打笑脸人,面对这般以礼相待自己的石山,杨维桢心中的抵触也不由得减了几分,拱了拱手,语气缓和了许多:

“如此……便谢过阁下关照了。”

杨维桢前些年的主要活动区域嘉兴、苏州、松江、杭州等地,已经全被石山掌控,家乡诸暨州也在红旗营兵锋威胁之下,被释放后确实没有好去处。

更何况,他这大半辈子早就习惯了众星捧月的名利场,已经没法再回到诸暨老家的平静生活,加之顾瑛等友人未出仕石山也没有被加害,还不如留在杭州静待时局变化。

怀着复杂的心情,杨维桢走出了森严的省衙大门。

外面的阳光有些刺眼,他眯着眼,打量着劫后余生的杭州街巷。想象中的混乱、杀戮、抢掠并未出现。街道虽偶有战火痕迹,但已被清理得颇为整洁。

一队队红旗营兵士铠甲鲜明,纪律严明地巡逻而过,对百姓堪称秋毫无犯。

往日里常见的乞丐流民似乎也少了许多,后来他才知道,这些人大多被红旗营以“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起来,参与城防修补、街道清淤等劳作。

更令他惊讶的是沿途市井商铺,竟大部分开门营业,虽然不如往日繁华,却也透着顽强的生机。

他信步来到自己曾管理过的西市,只见市口告示栏前围了不少人,一名投诚了红旗营的原衙门小吏,正站在凳子上,大声宣读着新任官府发布的《告诸商贾市户约法五章》。

杨维桢有些好奇,凑近了,看到榜文上的内容,吃了一惊。

“告谕诸行商贾、市井铺户:

本帅驱虏复汉,解民倒悬,光复杭州,今与尔等约法五章,革除蒙元苛政,共图市面兴旺……

一、革除‘扑买’恶制

……所有商铺门摊税银,概由官府按章直收,再无包税奸徒把持之弊!若有胥吏私设税种、多收少报者,许尔等捆缚送官,查实之后,定斩不饶!……

二、门摊税按地界分等

……城内铺面依地段阔狭、铺面大小、行当种类、营收多寡,各分作三等抽税,力求公允……

三、牙行典当须持官帖

……凡开牙行说合买卖、开当铺典当货物者,须持官府火漆印信凭帖,每五年换发一次,另缴帖金。无帖私充牙行者,货物充公,人犯发配充军!……

四、房产交易必纳契税

……城中买卖房屋田地,须赴税课提举司衙门投税。房契须用官版契纸书写……官府验明无误,加盖‘契税已完’朱印,方为合法红契。私相授受、无帖交易者,若有纠纷,官司不受!……

五、邀行老共商税则

……本月二十日,税课提举司衙门设宴,请各行业行老(每行限二人),共商具体税额和征收办法。尔等可据实禀告行业情弊,若有兴利除弊良策,一经采纳,赏银百两!……”

杨维桢站在人群中,越看越是心惊!

他是真正的内行人,在税课提举司任上备受煎熬,深知蒙元税制,尤其是“扑买”(包税制)之弊,简直罄竹难书。

包税商为牟暴利,往往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而官府却坐享其成,懒政怠政。

红旗营此举,不仅是简单废除恶政,更提出了一整套清晰可行且注重商民反馈的税制改革方案!划分税等、规范牙行、明确契税、甚至邀请行业代表共议税额……

这其中的见识、魄力与对民意的尊重,与他所熟知的那个腐朽、贪婪、僵化的蒙元官府,判若云泥!

他敏锐地感觉到,石山绝非临时起意,此政定然在红旗营之前控制的城池中试行、完善过,否则断不可能如此周详成熟。

即便如此,此人仍愿在具体细则上听取商贾意见!这份务实与开明……

杨维桢脑海中不禁浮现出石山那年轻却沉稳的面容,再对比自己当年初入仕途时的莽撞与孤立无援,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复杂滋味。

谁是在空喊口号,收买人心谁是在切切实实地革除积弊,建设秩序高下立判!

一丝隐约的悔意,如同细微的藤蔓,悄然爬上杨维桢的心头。或许,之前在石元帅书房中,自己的话确实说得太绝,太满了

但这念头刚一升起,便被他强行压下。自己一生坎坷,何曾轻易向人低过头

杨维桢长叹一声,甩袖转身,离开了喧闹的市口,将那布告的内容与周遭商贾们带着希望的议论声,一并留在了身后。

然而,那颗本以为早已沉寂的仕宦之心,却因这小半日所见所闻,不受控制地泛起了一丝微澜。

前路何方是归隐诸暨,终老林泉,还是……

……

ps:历史上,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杨维桢因撰文讥讽江浙行省左丞达识帖木儿弃城而逃,被调离杭州,转任建德路推官。

两年后,朱元璋遣胡大海攻占建德路,年满64岁的杨维桢逃入杭州富春山避乱。同年,接受元廷江西行省儒学提举一职,因战乱致道路阻隔,未能赴任。

杨维桢性格狷直,行为放达,导致仕途挫折不断。但前后三十余年数次丢官后,都不遗余力地托人谋求复起,其“官瘾”确实较大。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