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扫元 > 第289章 全取浙北迎大战

第289章 全取浙北迎大战(1/2)

目录

第289章全取浙北迎大战

浦阳江畔,硝烟还未散去,血腥气混杂着江水的湿浊气息,弥漫在初秋的空气中。

后背是红旗营长江水师的火炮威慑,前方是徐达亲自率领的陆战将士突击,由乡勇组成的元军阵列,如同被重锤砸中的琉璃,顷刻间分崩离析。

接战不到半刻钟,视野所及,已是遍地狼藉,溃兵如无头苍蝇般四散奔逃,丢弃的兵刃、旗帜随处可见,元军主将吕文燧呆立在乱军之中,面色灰败。

他看着身边亲兵惶恐的眼神,听着后背再次响起的火炮“雷鸣”,又望了望前方那如同赤色铁壁般快速推进的红旗营战阵,最后一丝抵抗的勇气也消散了。

双方的战力本就不在一个层次,又遭遇半渡而击,大军没有第一时间溃散,就已经对得起其人“善战”之名了。

吕文燧人长叹一声,仿佛瞬间被抽空了所有力气,将手中的佩刀“当啷”一声扔在地上,对残存的吕氏子弟兵喊道:

“放下兵器,降了吧,总得给宗族留点血脉。”

军令司战前就搜集过绍兴路情报,太细的不甚清楚,吕文燧这种层次却很容易打听到。

因而,得知被俘统兵将领是诸暨豪强,同时还是元军钱塘江防线主将,徐达便顿时有了主意,他走上前,看着垂头丧气的吕文燧,沉声问道:

“吕文燧你兄吕皓现为诸暨州同知,是也不是”

吕文燧愕然抬头,没想到对方连这个都清楚,只得苦涩点头。

徐达心下计较此人在本地颇有根基,其家族影响力或可利用,若能劝降其兄,则兵不血刃拿下诸暨可期。留他一命,比一颗首级更有价值。

“押下去,好生看管,勿要虐待。”徐达下令道。

经初步清点,此战元军阵亡三百二十六人(未计落水失踪者),约有两千四百人四散而逃。

徐达所部缺乏足够的骑兵进行战场遮蔽与深远追击,加之他西进的首要战略目标是接应常遇春渡江,便果断放弃了追剿溃兵,仅收拢俘虏两千一百余人。

浦阳江西岸尚未渡江的两千余元军见势不妙,早就在炮船发威后,朝萧山方向撤退。

迅速打扫完战场后,徐达便率领舰队,押解着俘虏,继续沿水道向萧山方向进发,意图与常遇春会师,并堵截住这支逃窜的敌军。

但大军行进途中,却追丢了这支敌军。

事后才得知,这些惊弓之鸟在军官带领下仓皇西撤,行至钱清盐场附近时,已是人心惶惶。他们猜测吕文燧主力尽丧,对岸的红旗营很可能已经渡过钱塘江,兵临萧山城下。

恐惧压倒了本就不甚严的纪律,任凭军官如何催促鞭打,乡勇们也不愿再踏返回萧山。

最终,这群失控的败兵竟将恐慌发泄在了钱清盐场,他们洗劫了盐仓和灶户,抢夺了所有能带走的财物和粮食,随后便一哄而散,消失在错综复杂的河网与山野之间。

他们的嗅觉确实比较灵敏,吕文燧从钱塘江东岸撤军的当日,常遇春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对岸元军防线的异常——旗号调动混乱,斥候活动也变得稀落。

他当机立断,不再等待徐达的确切消息,抓住元军兵力空虚的战机,立即挥军强渡钱塘江。

留守东岸的元军本就兵力不足,士气低落,在常遇春所部雷霆万钧的攻势下,几乎一触即溃。孛兰奚寄予厚望的钱塘江防线,就此土崩瓦解。

绍兴路西线门户洞开,萧山县城暴露在红旗营兵锋之下。

常遇春采取了与徐达类似的策略:留下张焕率领一部偏师,监视并围困萧山;他则亲率主力,沿着大运河快速东进,直扑绍兴城城下,意图一举攻陷此城,锁定胜局。

徐达与常遇春两路大军,在萧山以东四十里处顺利会师。简单商议后,徐达请常遇春分出一支可靠人马,押送吕文燧等重要俘虏返回萧山城下。

吕文燧能不能成功劝降此城并不重要,他的出现,本身就是对萧山守军士气的致命一击。

安排妥当后,徐、常二人率领主力,浩浩荡荡杀向已是瓮中之鳖的绍兴城。

绍兴城头,守军望见东西两面如赤潮般涌来的红旗营大军,其抵抗意志快速崩塌,接连丢失水寨和钱塘江防线,连援军主将都被生俘,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快得让人绝望。

而在绍兴城外,留守的李喜喜这几日也没闲着,督促随军工匠和民夫,日夜不停地赶工,打造出了大量云梯、楯车、壕车等攻城器械。

大军休整了一日,养足精神后,总攻开始。

这一次,常遇春让位于徐达坐镇中军,指挥全局。

战斗异常激烈,蒙元江南浙江道肃政廉访使孛兰奚确实尽了全力,他亲自登城督战,斩杀数名畏缩不前的士卒,试图挽回颓势。

但在红旗营绝对优势兵力的持续猛攻,以及火炮、强弓硬弩的远程压制下,守军的抵抗如同阳光下的冰雪迅速消融。

战斗持续了两日半,绍兴城防多处出现险情,最终由无锡籍豪强莫天佑率领的选锋死士,冒着如雨的矢石,悍勇先登,终于在南城墙撕开了一道缺口。

“城破了!莫指挥先登!”

“杀进去!”

欢呼声与喊杀声震天动地。红旗营将士如同决堤的洪水,从随后打开的植利门汹涌而入。

孛兰奚深知以自己的身份,一旦被俘,定难幸免,退入城中后还试图组织残兵进行最后的抵抗,却在混乱中,被一支冷箭射中背心,当场殒命。

主将战死,绍兴城彻底失去了有组织的抵抗,迅速陷落。

从徐达率部突入曹娥江算起,到绍兴城头换上红旗,前后不过一旬时间,红旗营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破了这座浙东重镇。

在此期间,俞廷玉统率的偏师攻克了兵力空虚、城防简陋的上虞县和余姚州,张焕所部也拿下了士气衰落的萧山县。

至此,绍兴路核心平原地区尽入红旗营之手,仅剩下位于南部山区,道路崎岖的诸暨、嵊县、新昌三城,需待大局稳定后,再派兵马逐步肃清。

在此期间,石山也没在杭州闲着,除了继续招揽本地士子,理顺各方面关系外,他还接见了方国珍的使者方明善和詹鼎。

面对红旗营在浙北展现出的强大战力,方明善自动忽略了此前顾成刺杀元使,逼迫方氏再次反元的那点“不快”。石山则从大局出发,也暂时将方国珍“屡降屡叛”的恶名搁置一旁。

双方都有意避免在元廷大敌当前时另树强敌,故而谈判异常顺利,很快达成了两条核心协议:

其一、彼此承认对方当前的实际控制区。

其二、对于尚未被任何一方攻占的蒙元州县(庆元路暂不在此列),双方各凭本事攻取,互不干涉。

相对于此前与张士诚政权签订的同盟协议,这一份协议显得格外“简陋”,原因也很简单:

石山在即将与元廷开启大战的形势下,暂时无意招惹方国珍这支熟悉水文、来去如风的海上力量。

对方国珍而言,其核心利益在于控制海上贸易线路,获取巨额利润,与暂时专注于陆上扩张的红旗营还没有根本性冲突。

方氏当前的核心实控区台州路因西侧天台山、大盆山、仙都山等山脉阻隔,元军难以由此方向深入;北面是正在攻取的庆元路,东面则是大海,实际只需要防守南面的温州路。

庆元路西面是红旗营拿下的绍兴路,东、北两面全是大海。

所谓观念一变天地宽,方国珍此时与石山达成默契,等于让红旗营替他挡住了元廷大部分陆上进攻,有利于治政力量薄弱的方氏快速消化新占领区,并全力图谋庆元路。

至于未来两家可能因利益冲突而兵戎相见,那也要等到双方都能存活到“未来”再说。

乱世之中,城头变幻大王旗。

强如徐宋政权,去年上半年还势不可挡,还一路高歌猛进,同样攻陷了杭州路,如今却已经是国都沦陷,风雨飘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