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0章 继续建厂(1/2)
1980年的四月,春寒尚未完全褪去,沪城郊外的金泽镇还裹著一层淡淡的凉意。
清晨的薄雾漫过成片待开发的荒地,沾在枯草上凝成细小的水珠,风一吹,便带著泥土的腥气掠过田埂。
赵全军和陆小曼在镇上的招待所已经住了三天,这地方是老式的砖瓦房,墙皮有些斑驳,房间里摆著两张木床,一张掉漆的书桌,唯一的电器是台吱呀作响的电风扇。
窗外的稻田刚冒出嫩绿的秧苗,远处偶尔传来几声农机的轰鸣,那声音断断续续,带著一股子笨拙的劲儿,却和他们眼下紧锣密鼓的商事形成了奇妙的对比。
陆小曼总爱在傍晚时分沿著田埂散步。
四月的夕阳不像秋天那样浓烈,而是带著柔和的橘色,把天空染得像块温吞的蜜。
她踩著田埂上的青草,看著远处农户家冒出的炊烟,心里却清楚,这片寧静的土地很快就会因大规模的工业建设而焕发出截然不同的生机。
刘庆祝一行人原本也陪著考察,可市里的工作催得紧,第三天一早就急匆匆地赶回了。
临走前,他特意把赵全军拉到招待所门口的老槐树下,握著他的手反覆叮嘱。
“全军啊,这园区可是咱们江浙沪三地的重点项目,现在这光景,政策刚鬆了点,能搞这么大的园区不容易!你要是能把配套厂搞起来,那可是大功一件!方天明是个干实事的,你们好好合作,別错过了这机会。”
刘庆祝的手粗糙有力,语气里满是急切,他身上的中山装还沾著昨天去田间考察时蹭的泥点,袖口磨得有些发亮。
那是那个年代干部们常见的打扮。
赵全军笑著点头应下,目送他们的吉普车捲起一阵尘土,消失在乡间小路的尽头。
新接手陪同工作的经济开发区主任方天明,果然如刘庆祝所说,是个雷厉风行的实干家。
他四十岁上下,穿著一身洗得发白的中山装,领口有些变形,皮鞋上沾著泥点,却丝毫不在意,走起路来大步流星,带著一股子闯劲。
每天天刚亮,天才蒙蒙亮,他就拿著捲成筒的园区规划图出现在招待所门口,规划图的边角都被磨得起了毛,上面用红蓝铅笔標满了密密麻麻的记號。
“赵先生,咱们今天先看东边那块地,地势平,离省道近,以后运零配件方便。”
方天明的声音带著江浙口音,洪亮又有干劲,他带著赵全军穿过还没翻耕的农田,裤脚被露水打湿了大半也浑然不觉。
走到一片长满野草的土地上,方天明停下脚步,指著远处的电线桿子说:“赵先生您看,那边已经在架电线了,园区里预留了变电站的位置,通电绝对不成问题。现在能有这条件不容易,咱们可是跟电力局磨了好几个月才批下来的指標。”
他的语气里满是自豪,眼神里闪著对未来的期待。
赵全军一边听著,一边弯腰抓起一把土,在手里捻了捻。
土壤肥沃,透气性也好,確实是块建厂的好地。
他心里盘算著,这三万亩园区横跨苏省、浙省和沪城,说是金泽镇的地盘,实则是三地打破地域限制、协同发展的尝试,在1980年私营经济还处於萌芽阶段的大环境下,能有这样的规划,確实称得上三省联合园区的名號。
其中一万五千亩已经敲定给通用汽车的零配件厂,剩下的一万五千亩,就是他此行的目標。
规划建设汽车美容、修理相关的配套厂。
为了这事,他特意从四九城把徐慧珍和蔡全有夫妻俩叫了过来。
徐慧珍和蔡全有赶到金泽镇的时候,是四月中旬的一个下午。
他们坐了十几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又转了两趟长途汽车,到招待所的时候,身上还沾著旅途的尘土,眼睛里满是疲惫。
蔡全有的帆布包磨破了一个角,露出里面装的换洗衣物,徐慧珍则小心翼翼地抱著一个布包,里面是她珍爱的几件小古董。
那是她的压箱底,不到万不得已绝不会动。
夫妻俩此前按照赵全军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內开了十几家汽车服务店,有修理店也有美容店,可运营起来才发现,1980年的国內市场根本没有生產汽车美容產品和修理配件的厂子,店里用的东西全得靠从香江或者国外进口,不仅价格高,还经常断货。
“全军,你是不知道,上次从香港进一批汽车蜡,光运费就了我们小两万,还得托关係找报关行,折腾了快一个月才拿到货。”
在园区的田埂上,徐慧珍揉著眉心抱怨,她的鬢角已经有了几根白髮,这段时间为了门店的事,她没少熬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