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玄幻奇幻 > 从梁祝开始燃烧世界 > 第1072章 定是白莲作祟

第1072章 定是白莲作祟(1/2)

目录

第1072章定是白莲作祟

「受损几何」————这个议题本身就十分微妙。

朝廷上的能人也是真能人,竟然能在「陵寝已被炸飞」的根基上讨论受损的问题。

还引经据典、煞有介事地讨论起来。

这位官员出列,言之凿凿:「陛下洪福齐天,自有上苍庇佑。依臣浅见,高祖陵寝定然受损不重,或许只是封土略有松动,殿宇稍有倾颓,只需派遣工匠,好生修缮一番,便可恢复旧观。」

那位大臣紧接著附和:「不错!邙山乃历朝历代君主择选的安葬吉壤,风水格局极佳,龙气盘桓,自有灵异。想来————定然能逢凶化吉,将损害降至最低。」

都水台的官员也是硬著头皮站了出来,禀奏道:「那山中弥漫的黄褐色毒水,其毒性正在逐渐消散,地脉之中汹涌的异水也已褪去,不知所踪。大约十日之后,应可组织人手进山勘察。只是————山中地形恐有巨变,届时可能需要将作监精通土木工程的大匠协助,方能确保勘察顺利。」

朝堂之上,众人皆在竭力淡化「皇陵飞天」这等惊世骇俗之事,堪称一场大型的官场真人秀现场。

那么,紧接著的第二件要事,便是如何为君父找补。

高原陵之事,总得给天下人一个看似合理的交代。

「不孝」「不孝」————

这两个字如同无形的枷锁,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的心头,尤其是压在龙椅之上那位「称病」天子的身上。

可万一————不是不孝呢?

就在众人窃窃私语,议论纷纷,却始终不敢捅破那层窗户纸时,一位官员昂首挺胸,大步出列,声音洪亮地打断了所有人的议论。

「陛下圣德巍巍,如高山之仰止,似大海之难量!」

开口便是极尽华丽的辞藻,将晋帝捧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自登基以来,夙兴夜寐,敬天法祖,勤政爱民,以仁治天下,以礼安邦国。其孝行,上承宗庙之重托,下启子孙之典范,诚可谓感天动地者也!」

话锋陡然一转,语气变得慷慨激昂:「然,天降灾祥,必有其兆;人逢吉凶,岂无端由?今陛下突遭此疑似报应之厄,绝非天意使然,更非陛下德行有亏!定然是有奸佞之徒,心怀叵测,妒陛下之圣明,嫉陛下之仁德,乃暗中施为,造作蜚语流言,以此攻讦陛下之圣躬,妄图动摇国之根本,其心可诛!」

此言一出,真可谓石破天惊!

满朝文武先是愕然,随即神色各异。

不少人心中暗道:好一个左卫将军!好一个「忠臣良将」!

你自己不要名声,喜欢吹捧圣上也就罢了,怎么还能如此————如此睁著眼睛说瞎话?

到底是什么样的「慧眼」,可以无视之前荧惑守心、日夜并现、淮水泛滥、

乃至如今皇陵炸飞等等诸多厄兆,强行从陛下身上看出「感天动地」的孝行?

当然是因为有不可告人的把柄,被人死死捏在了手里啊!

就在这国体动摇人心惶惶之际,这位左卫将军昨夜的经历可谓不堪回首。

他被贾充贾大人亲自带兵,从某位「好友」家中的床榻之上赤条条地抓了出来,当场拿捏住了足以让其身败名裂甚至掉脑袋的把柄。

威逼利诱之下,只得咬牙答应,在今日朝会上充当这个「出头鸟」。

若非如此,何以会在这等庄重场合,做出这等近乎不要脸皮的吹捧之举?

然而,更让群臣没想到的是,此獠在完成了指鹿为马的任务后,竟然还未停止表演,而是真的煞有介事地拿出了一个「解决方案」。

「诸位同僚。」

「下官听闻,那白莲教近日在洛阳西边几郡,多有违逆不法之事,行踪诡秘「依下官愚见,此次邙山之事,许是————不,定然就是那白莲教妖人所为!」

「不然何以解释这些无法无天的逆贼,在事发之后竟毫无反应?!」

「这与他们先前制造事端后,必定跳出来宣扬真空家乡」狂态毕露的作风截然不同!」

「此等沉默,恰恰证明了做贼心虚!」

这人刚开始脸上还带著几分不自然,说到后来连他自己脸上都浮现出一种「洞察真相」的笃定,仿佛真的确信了就是白莲教干的。

白莲教也是命苦,认领就是无君无父,不认领就是做贼心虚。

当然最近几年其实认领是对的,因为也不算冤枉人。

而此话一出,如同在黑暗的房间里点燃了一盏灯。

上至三公九卿,下至殿角侍立的绿袍小官,先是一愣,随即顿觉————咦?好像也不是不行?

白莲教,邪魔外道,行事乖张,有动机,有能力,而且名声够臭,用来背这口泼天大的黑锅,简直是完美!

于是,方才还一片死寂的朝堂,瞬间活络起来。

立刻有官员出列,大声称赞左卫将军机敏过人,慧眼如炬,竟能看破其中关隘,直指问题核心!

「定然是那白莲教作祟!」

「没错!定是他们在北方水源中投毒,又施展邪法坏了陵寝风水!」

「此教乃我朝心腹大患,最大毒瘤,当诛!」

一时间,群情「激愤」,所有的矛头、所有的罪责,仿佛都找到了一个合理的宣泄口。

至于真相如何————那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终于可以暂时从「不孝」的泥潭中,爬出来了。

只是有些官员脸上还是带著一丝难以掩饰的尴尬。

往常都是白莲教在民间主动认领各种破事,朝臣们偶尔也会私下将一些不好处理的烂帐扔过去,双方虽未明言,却也算是有了一种诡异的默契。

但这一次,是以朝廷这个官方主体主动将如此惊天动地的大事硬生生扣到对方头上。

手段如此直白,吃相未免有些难看,多少有些不成体统。

可转念一想,此时此刻「人祸」终究好过「天灾」或「祖先震怒」。

将罪名推给邪教,总归能勉强挽回几分摇摇欲坠的体面。

老臣傅天仇站在班列中,嘴巴蠕动了几下,终究还是没有在这个时候站出来说反对的话。

此刻需要的是一个能让朝廷暂时稳住局面的「共识」,为了这个所谓的「大局」只能将满腹的异议与憋闷硬生生咽回肚子里,脸色铁青地生著闷气。

那么,就剩下最后一个关键问题了。

如何淡化此事风波,转移民间的视线,让舆论的风向转一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