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四十章 张师傅(1/2)
王丽笑着说,“他还念叨着,说乌镇和苏州都是江南水乡,老手艺是相通的,要互相支持,让更多人知道江南的好东西。”
挂了电话,徐佳莹心中暖意涌动。
从乌镇到苏州,从最初的“锦绣庄”到如今的“苏州记忆”,那些一路支持他们的人,就像散落在江南街巷里的星光,看似微弱,却汇聚成了照亮传承之路的光芒。
她想起刚认识张师傅的时候,苏锦还小,总跟着张师傅在木匠铺里玩,张师傅会用边角料给她做小木船、小风车,那些带着木头清香的小物件,是苏锦童年最珍贵的回忆。
“真好,”她轻声感慨,“不管走多远,总有这么多人记着我们,支持我们。”
苏木握住她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指尖传递过来,坚定而温暖:“因为我们做的事,值得他们用心相待。明天一定会是忙碌又圆满的一天,咱们现在再去展厅核对一遍展品清单,别出什么纰漏。”
夜色渐深,工作室的灯光却依旧明亮。
徐佳莹和苏木回到一楼展厅,开始最后核对展品清单。展厅的地面是青石板铺成的,被工匠们打磨得光滑发亮,倒映着展架上的展品。
缂丝竹编收纳篮整齐地摆放在胡桃木展架上,浅青色的缂丝面料在灯光下泛着柔和的光泽,竹编的纹路清晰可见,每一根竹丝都排列得规整有序。
苏绣榫卯台灯被安置在展厅两侧,暖黄的灯光透过苏绣灯罩,在地面投下淡淡的玉兰花纹影,灯罩上的玉兰花采用“虚实乱针绣”针法,花瓣的层次感十足。
“古艺新生”系列的晕色绣围巾挂在特制的竹制衣架上,浅蓝、浅紫、米白的色彩过渡自然,像天空中的流云,每一条围巾的针脚都细密均匀,是沈师傅的徒弟们花了三天时间才完成的。
“‘非遗匠人馆’的照片还没挂好,”苏木指着墙面对徐佳莹说,“这些照片都是江源团队特意拍摄的,角度和光线都经过精心调整,明天锦儿和亦舟来了,让他们帮忙挂,咱们正好去接张师傅。对了,照片的获奖经历,都不能出错。”
徐佳莹点点头,拿起桌上的一张照片,那是沈师傅在缂丝织机前工作的场景,镜头聚焦在他布满老茧的手上,梭子在经线间灵活穿梭,眼神专注而虔诚。
照片的背景是沈师傅的缂丝坊,墙上挂着他年轻时的照片,还有各种缂丝工具,充满了生活气息。
“这些照片,是咱们最珍贵的展品,”她轻声说,“它们比任何文创产品都更能说明,什么是匠心。你看这张,是吴匠人染蓝印花布的场景,靛蓝的染料在染缸里泛着光泽,吴匠人手里拿着布料,脸上满是专注,这就是老手艺的魅力。”
两人一边核对,一边讨论着展品的摆放细节,不知不觉就到了深夜。
庭院里的桂花落了一地,踩上去软软的,带着淡淡的香气。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