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九幽刑典 > 第一百零五章 雁归终殉国,侠骨照崖山

第一百零五章 雁归终殉国,侠骨照崖山(1/2)

目录

岁月在烽火中悄然流转,我与郑明远在襄阳城驻守数载,见证了长江防线的数次危机,也守护了一方百姓的安宁。郑明远的剑法愈发精湛,成为赵士?麾下最倚重的战将;我则凭借小玉的通灵与幻术,多次识破金国细作的阴谋,清查了无数潜伏在城中的隐患。

闲暇时,我们仍会登上襄阳城楼,望着江北的炊烟与远山,畅想山河一统的那日。郑明远总会握紧我的手,轻声说:“清如,等赶走了所有外敌,我们就找一处山清水秀的地方,建一座小木屋,再也不过这种刀光剑影的日子。”我笑着点头,心中早已将那幅画面刻在心底——木屋、炊烟、爱人、玉面狸,那便是我此生最美的期盼。

可乱世难容安稳。随着金国覆灭,蒙古铁骑的铁蹄很快踏向南宋疆土。蒙古大军一路南下,势如破竹,襄阳城虽坚守数月,最终还是没能挡住敌军的猛攻。赵士?战死城头的那日,郑明远抱着他的遗体,眼中满是血丝,一字一句道:“王爷放心,我等定不负你,不负大宋。”

我们带着残余的义军,随着逃难的百姓一路南撤。沿途所见,皆是生灵涂炭,蒙古大军所到之处,房屋焚毁,田地荒芜,哀嚎声不绝于耳。郑明远看着这一切,悲痛不已,他时常对着苍天怒吼,手中的玄铁剑早已饮满了敌军的鲜血。我默默陪在他身边,用幻术为他疗伤,用言语安慰他,可我知道,唯有赶走蒙古人,才能抚平他心中的创伤。

一路上,不断有忠义之士加入我们的队伍,“雁归双侠”的名号再次传遍四方。百姓们听闻我们仍在抵抗,纷纷拿出家中的粮食与衣物,有的甚至让自家的孩子加入义军。看着这些淳朴而坚定的面孔,我与郑明远愈发坚定了信念——哪怕战至最后一人,也要守住大宋的最后一丝希望。

我们辗转多地,与蒙古人大小数十战,义军虽英勇善战,却终究寡不敌众,兵力日渐损耗。1279年正月,我们接到消息,陆秀夫、张世杰等大臣护送小皇帝赵昺退守崖山,蒙军主帅张弘范正率领大军火速驰援,欲将南宋最后的残余势力彻底消灭。

“清如,我们去崖山。”郑明远眼中闪过一丝决绝,“那里是大宋最后的希望,我们必须去支援。”

我没有丝毫犹豫,点头道:“好,无论你去哪里,我都跟着你。”

小玉似乎也察觉到了即将到来的大战,紧紧跟在我们身边,喉咙里发出低沉的呼噜声。我们带着仅剩的数百义军,日夜兼程,赶往崖山。当我们抵达时,崖山的海面早已布满了战船,蒙古人的水师如黑云压城般,将南宋的战船围得水泄不通。

张世杰见到我们,又惊又喜,连忙将我们迎上指挥船。他告诉我们,宋军虽有二十万军民,但真正能战的士兵不足两万,且被蒙古大军切断了淡水补给,处境十分艰难。郑明远当即请命,率领义军负责防守西侧战船,我则带着小玉,在船阵中穿梭,利用幻术干扰蒙古人的视线,传递军情。

接下来的数日,蒙古人多次发起进攻,炮火轰鸣,箭雨纷飞。郑明远始终坚守在西侧防线,玄铁剑在他手中舞动如飞,斩杀了无数冲上战船的蒙古人。我在一旁为他掠阵,每当他陷入重围,我便施展幻术,让蒙古人陷入混乱,为他解围。小玉则凭借灵活的身形,在战船之间跳跃,时不时扑向蒙古人的弓箭手,干扰他们的进攻。

可蒙古人的攻势愈发猛烈,宋军的伤亡越来越大。淡水耗尽后,士兵们只能饮用海水解渴,不少人因此中毒病倒,士气日渐低落。郑明远看着身边倒下的战友,眼中满是痛惜,他将自己的水囊递给受伤的士兵,沉声道:“兄弟们,坚持住,只要我们还有一口气,就绝不能让蒙古人跨过崖山。”

二月初六清晨,海面上弥漫着浓雾,蒙古人发起了总攻。张弘范将大军分为四路,以奏乐为号,对宋军发起突袭。起初,蒙古人佯装败退,宋军士兵误以为敌军疲惫,放松了警惕,谁知乐声戛然而止,蒙古人伏兵四起,三面夹击宋军战船。

瞬间,海面上传来震天的厮杀声。蒙古人的“回回炮”不断轰击宋船,战船接连起火沉没。郑明远率领义军奋力抵抗,他的玄铁剑早已被鲜血染红,身上也添了数道伤口,可他依旧不肯后退半步。我挥舞着父亲留下的短剑,与蒙古人展开近身搏杀,小玉则死死咬住一名蒙古人的手腕,被对方狠狠甩在船板上,发出一声凄厉的惨叫。

“小玉!”我惊呼一声,想要冲过去,却被几名蒙古人死死缠住。

郑明远见状,怒吼一声,一剑斩杀身前的蒙古人,朝着小玉的方向冲去。他将受伤的小玉护在怀中,转身对着我道:“清如,你带着小玉先走,找机会突围!”

“我不走!”我眼中含泪,“要走我们一起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