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8章 这一世不同!(1/2)
地球超算!
当这四个字从江阳口中说出之时,每一名与会者都感觉自己的心神被震撼了一下。
数百亿个计算节点,征用每一名人类同胞手中的所有电子计算设备,全球分布式计算网络,集合全人类之力,去计算、搜寻那条可用的轨道……
江阳沉声道:“上一世的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排名前1万位的超级计算机,总算力约为10ZFlop/s。
而全球百亿人口,算上个人与商用、科研,总计拥有的电脑、手机、手环、服务器等,数量约为1000亿台以上,总算力达到了约10YFlop/s,是全球排名前1万位超算的1000倍左右!”
Flop/s是一个算力单位,意指每秒钟可以进行多少次浮点运算。
浮点运算可以简单理解为一道数学题,0.46乘以1.75,15566除以75.5,5548.5加66.45,等等,都是一道数学题。
计算机计算了这样一道数学题,便可以说是执行了一次浮点运算。
全球排名前1万位的超级计算机总算力约为10ZFlop/s,便是指这些计算机加起来,平均每秒钟可以执行约100万亿亿次浮点运算。
而全球人口所拥有的全部电子计算装置,算力可以达到10YFlop/s,便是指平均每秒可以执行约10亿亿亿次浮点运算。
这个算力规模庞大到有些不可思议。
全球百亿人口,假设每个人每10秒钟可以计算这样一道数学题,那么全球电脑加起来一秒钟所执行的计算,平摊到全球人口身上,就算不吃不喝不休息,也足足需要约3亿年时间才能执行完毕。
这就是自从电子计算设备诞生以来,通过一百多年时间的积累和迭代优化,整个人类世界最终拥有的算力规模。
“当然,将这些设备全部征用,全部投入到计算之中仅仅只是理想化情况。
上一世,经过全力动员,最终投入到计算之中的算力数量约为总数的70%,也即7YFlop/s。
这其中,因为需要复核计算,也即平均每个计算任务需要分别投放给三个不同设备共同计算,再依据其最终计算结果是否一致来判断其是否正确的缘故,还需要再除去66%的损耗,那么还剩下约2.31YFlop/s的算力。
这其中,又因为数据通讯速率、不可控力等,需要再扣除约50%的算力,那么我们最终剩下的算力便是1.15YFlop/s。
但,就算最终剩下的算力仅有理想算力的11.5%,这个数字,也是全球排名前1万位的超算加起来总算力的115倍了,完全足够使用!”
江阳看向陆兆明教授:“上一世,这前1万位超算的算力,我们仅仅只用来承担任务分发和任务收集、最终复核与验证而已,完全没有进行计算。
所有的计算任务,全都是通过全球100亿名同胞们,手中的一台台电脑、一部部手机、手环和手表来完成的!”
陆兆明教授眼睛里满是震撼。
看着江阳满是坚定的眼神,他喃喃道:“这样的话,我们的算力完全够用,完全能把那条复杂轨道找出来,一定能找出来!”
一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按下了发言键。在获得允许之后,他有些急切的道:“江阳同志,请问上一世我们采取了哪种方式来搭建这条分布式计算网络?
它的规模太大了,复杂性也太高,我们真的有这项技术吗?”
江阳知道,搭建这样一张覆盖全球的分布式计算网络,难度之高堪称突破天际。
早在许久之前,人类世界其实就已经探索过许多次这种分布式计算了。
譬如大名鼎鼎的比特币,本质上来说便是一张分布式计算网络。又或者同样著名的伯克利开放式网络计算平台,同样借助将计算任务分发给众多个人终端的模式,来进行地外生命搜寻、蛋白质折叠等问题的计算。
但这种方式受限较为严重,要么效率太低,要么仅能进行特定任务的计算,始终无法大规模应用。
也不怪面前这位计算机专家如此急切和震惊。
这一世,江阳还未和他打过交道,但江阳早已经知道了他的名字,且对他十分熟悉。
“刘希声教授……”
看着这位专家,江阳视线有些复杂:“这个问题,其实不该是您来问我,而是应该我问您的。”
刘希声教授怔了一下。
江阳慢慢道:“因为上一世,就是您领衔的专家团队,在十天内就完成了地球超算的第一版程序,并进行了千万节点量级的验证性计算;
二十天内,节点数就扩大到了十亿,一个月时间内,完成了地球超算的全球覆盖,将总计787亿个个人节点连接到了地球超算网络之中,最终完成了计算任务。
上一世的您,和您的同事们都辛苦了。”
刘希声教授仍旧怔怔。
江阳脑海之中则泛起了上一世自己所经历过的画面。
那时候,由刘希声教授领衔的,总规模达1万人以上的计算机专家团队,在任务一开始时候便使用了注射精神激发药物保持工作状态的方法,平均每天只休息两个小时,其余时间全部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连续三四天不眠不休更是常事。
在这种超强负荷的工作模式之下,第一版程序上线之时,便有100多位专家猝死在了工作岗位上。
一个月后,地球超算正式上线,猝死的专家人数最终突破了千人,另有5000遭受了不同程度的精神损伤,不知道能否恢复。
剩下的人也全部大病一场,直到末日最终降临,都还未能从医院出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