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您怎么来啦!(2/2)
黎书禾这才注意到婆婆脚边放着一个竹篮,里面装着各色时令蔬菜,还有一罐自家腌的咸菜。
“都是园子里种的,新鲜。”曾诗英提起竹篮,“想着你们爱吃,就多带了点。”
晚饭时,曾诗英看着桌上的菜,满意地点点头:“书禾的手艺越来越好了。”
“都是妈教得好。”黎书禾给婆婆盛了碗汤。
饭后,曾诗英从行李中取出一个布包,小心翼翼地打开。里面是一本泛黄的相册,边角已经磨损,但保存得很仔细。
“来,曦儿,”她招手让孙子坐到身边,“奶奶给你讲讲咱们家的故事。”
宋曦好奇地凑过去。曾诗英翻开相册,第一页是一张黑白全家福,照片上的人穿着民国时期的长衫马褂,神情严肃。
“这是你太爷爷太奶奶,”曾诗英指着照片,“那时候照相可是件稀罕事,一家人特意换了最好的衣服。”
她继续翻着相册,每一张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有宋祈年爷爷穿着军装的照片,有曾诗英年轻时在纺织厂工作的留影,还有宋祈年光屁股坐在木马上的童年照。
“这张是你爸爸第一次学会走路时拍的,”曾诗英指着一张照片笑道,“摔了不知道多少跤,膝盖都磕青了,就是不肯让人扶。”
宋祈年正好从书房出来,听见这话,耳根微微发红:“妈,说这些做什么。”
“怎么不能说?”曾诗英嗔怪地看了儿子一眼,“我们曦儿爱听。”
黎书禾看着婆婆耐心地给孙子讲解每张照片的来历,心里涌起一股暖流。这些老照片记录的不只是一个家庭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第二天是周末,曾诗英早早起来,说要教黎书禾做几样时令菜。
“春天要吃春韭,最是鲜嫩。”她在厨房里利落地洗着韭菜,“曦儿爸爸小时候最爱吃韭菜盒子。”
黎书禾认真地看着婆婆的每一个步骤。和面、调馅、包制、煎炸,曾诗英的动作行云流水,透着岁月沉淀的娴熟。
“妈,您这手艺真是绝了。”黎书禾看着金黄的韭菜盒子,由衷赞叹。
“熟能生巧。”曾诗英把第一个韭菜盒子夹到儿媳碗里,“你慢慢学,以后做给曦儿吃。”
午后,曾诗英带着宋曦在院子里种花。一老一小蹲在花圃前,一个耐心讲解,一个认真听讲。
“奶奶,为什么要现在种花呀?”
“春天种花,夏天就能看花,秋天还能收种子。”曾诗英手把手教孙子松土、播种、浇水,“做事要赶时节,错过了就要等来年。”
黎书禾在窗前看着这一幕,忽然很感慨。婆婆在用自己的方式,把生活的智慧一点点传授给孙子。这些看似普通的日常,其实都是最珍贵的家教。
傍晚,宋祈年回来了,手里提着一条活鱼。
“妈,您爱吃的鲫鱼。”
曾诗英接过鱼,满意地点头:“这鱼挑得好,眼睛清亮,最新鲜。”
晚饭时,曾诗英说起最近的见闻:“隔壁老李家的孙子考上了大学,整个大院都轰动了。现在的孩子真有出息。”
“曦儿以后也要考大学。”宋曦挺起小胸脯。
“好,我们曦儿一定行。”曾诗英给孙子夹了块鱼肚子,“不过啊,读书重要,做人更重要。要记得孝顺父母,尊敬师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