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长陵(2/2)
“砰!!”铁甲摩挲声与刀戈振动哐当声此起彼伏。
数万人犹如浪潮般,一齐施以跪拜。
刘裕默默哀悼了十数刻后,方才又缓缓站起,等他转过身来,俯瞰著一眾跪拜在地的將士,大受怵动,他摆了摆手,眾將遂又高声吶喊:
“起!!”
“诺!!!”
一声令下数万士卒几乎未有停顿,顿时戛然而止。
沉寂不知多久的长陵似乎又恢復了些许生机。
为了不惊扰高祖,且符合礼制,刘裕遂只与文武数十人悄然入內,越过破旧殿宇,直入陵殿。
待到那遍慢沧桑的塑像矗立於殿堂正中,刘裕接过谢晦早先准备一大盘肉食,又令刘义符端起几件玄色龙纹袍,一同入內祭拜。
日祭於寢也就是日四上食,刘裕调遣了不少未央宫的宫人入住长陵,在到来前扫祭了一番,不然现今入殿,怕是要被一罗罗织绊了腿脚。
自家的先祖自家祭,他也不知往苻、姚等氏会供奉汉帝诸陵。
其人连自家都顾不上来,身为胡人,令其祭祀汉帝,即使法礼上说得过去,但也显得有些不伦不类。
位於关內的汉陵不知凡几,可值得刘裕亲自祭拜的,也唯有高、文、景三帝,往后若从洛阳南下,经过原陵,也避免不了拜祭光武。
刘义符轻手轻脚將叠放整齐的四季袍服放在像前的供案边上,仰首看向了那长须繁茂,骨似云龙的刘邦像。
他也不知刘邦真实长相如何,虽与印象中有些大相逕庭,该有的特徵都有,不论如何,反正与那满清所詬病的洪武相要可信的多。
先前他只祭拜了韩信庙,对祭祀之事知晓甚少,遂便躬逢在刘裕旁安待。
等到肉食上案,刘裕於像前沉吟了良久,徐徐道:
“高祖昔年,起於布衣,手提三尺剑,斩白蛇起义,以英雄气,扫平六合,席捲八荒,裕为汉室后裔,依起於布衣,裕深知创业维艰,守成不易,高祖之遗训,犹在耳畔,裕必谨遵之,勤政爱民,励精图治。裕子义符,效文帝遗风,在此告慰高祖在天之灵,愿高祖庇佑汉室,福泽后裔,永享太平。”
听著,刘义符胸腔起伏不断,刘裕与刘邦有五分契合,称他有文帝遗风实在汗顏。
虽说都是些场面话,但他现今就是板上钉钉的汉室宗亲,刘义符不信鬼神,可最起码对祖宗神灵的敬畏还是有的,尤其是在他来到此世后。
言罢,刘裕旋而行三叩九拜之礼,刘义符等人紧接效仿。
礼毕起身后,刘裕又接过点好的香火,留予刘义符三根后,屈身插在祭坛上。
等到礼数周全,將流程都走了一遍后,刘裕再一行礼,方才领著眾人出了殿堂。
刘义符见眾面色紧绷严肃,直至出殿后依然不减。
除去皇室子弟外,即使是位列宰辅之位的权臣,依然不得私自祭拜皇陵,因而他们只得作壁上观,在殿外行礼。
清晨由宫人上了一食,午时刘裕亲自上食,还有二食,夕落时献一次,晚时再献一次。
刘裕亲献两次足矣,他並不是刘邦这一脉,作为旁系,若与其后同献四次,亦是越矩出殿后,眾人又拘谨的在陵內逛了一圈,遂出陵往西转行。
陵外的大军已调回长安,前后相比之下,不免有些许冷漠。
当然,陵墓所在之处,到底是死者所居,要偽成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与逆转阴阳別无一二。
长陵以至东,於涇河南岸,绵延百余里,皆为开国功勋及后妃之墓。
最为熟知的,便是汉初三杰之一,萧何之墓,以及曹参、周勃、周亚夫等,陵东南,则是吕后陵。
吕雉与武曌这一对姐妹,玩弄政治权术是一把手,於武功文治上,勉强算作中人之资,要说功绩,那也是有的,只是相比於过,便显得没那么亮眼。
汉初时的天下境况,完全是蒙著眼过独木桥,改革建制不得不趟浑水,而贞观之治后的唐朝,武曌除了重用寒门外,可谓是弄的乌烟瘴气,要是没李治兜底,晚唐恐怕还要再早些。
不光是在治国上,杀子夺权,比人彘还要逆反人伦,且还开了先河。
粗略相较一番,吕雉便显得“人畜无害”的多。
刘义符想到此处,心中总是有股无名火,捧武墨是千古女帝者不计其数,除了一个女字,他都不知有何好骄傲。
只能说吹捧嬴政和武曌,以及喜爱两晋门阀士子者,多多少少都是一批人。
简而言之,终究是因“入座就食”所致。
步行半盏茶的功夫,刘裕一眾便至萧何墓前,情不自禁的在暗诵了一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高祖成霸业,韩信功名最甚。
以当今文武类比,替萧何者刘穆之也,替韩信者王镇恶也。
不单是刘义符有此念想,刘裕等人亦然如此。
为此,效仿韩信背水一战,拥灭国之功者,霎时间,为眾目所视。
渭水一役,要说与韩信毫无干係,无人能信。
王镇恶见数道目光不经意间的瞟来,脸色也有些不自然起来。
混跡於队末处的傅亮,慨然道:“主公同为布衣,提三尺剑征伐天下,刘公为主公之萧何张良,王將军又为主公之韩信,当真是往事轮现吶。“
话音落下,眾人纷纷有所同感,也爭相类比起来。
“傅从事所言过甚,仆万不及淮阴侯。”王镇恶听此,当即朝向身前的刘裕作揖屈身道。
刘裕笑了笑,未应下,也未否决。
“仆听闻清河崔氏浩,自幼被奉为神童,常自誉为魏留侯,若留侯在世,又怎会屈身於胡虏之下“郑鲜之进言道。
“郑公所言甚是。”傅亮隨之附和。
见状,就连格格不入的王尚宗敞二人,面色稍有动容。
作为近身接触过崔浩的宗敞,他是有话想反驳的,可奈何作为降臣,他与眾文武本就有隔阂,此时唱反调,无疑是嫌树敌不够多,日子过得太安逸了。
傅亮与王尚二人挨得近,观其神色,似是想起了什么,微微一笑,问道:“尝闻宗君出使於魏,说服魏主出兵相援,崔浩常伴於其左右,想必宗君当是见过的,不妨与我等述说这魏留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