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3章 兴业(1/2)
第253章兴业
自城门扬长而去后,刘义符並未打道回府,而是往北行至西市口,隔著车水马龙观望著甘旨楼他下马步行,来到一茶楼前,將赤翎牵於甲士,看了眼楼前恭候著蹇鉴与十数名甲士,遂即登入楼阁,直上三楼,推门而入。
“你先替我看著。”刘义符將玉镜递给蹇鉴,自己则是亲手彻了壶茶水。
当下的茶水,大都是烹煮,味道与吃浓汤相近,刘义符顺势“买”下茶楼后,特意教人煎茶,此时略有成效,虽有瑕疵,但总要比茶汤要好得多。
似炒菜、煎茶等,其实並不算难事,只是未有人在此处耕耘,只用刘义符言简意賅的述说一番,甚至乎亲手演示,用不著多久,那些“匠师”便能明白。
那些嘲笑古人愚笨,其实都是虚妄揣测之言,他们只是缺乏思路,並非痴傻,开闢新法可不是件易事,当权者也不在意。
例如绢帛织造业与冶铁业,后者在乱世中发展十分迅速,在江淮,船业也干分兴盛,这也是因为战乱所需。
不管是漕运的粮船还是战船,船业在两代海贼王的开闢下,已经碾压中原乃至河北。
郭行站在一旁,想要上前帮衬,却被刘义符所制止。
现今事务繁忙,前者出行至司隶的行程也就缓了下来,谢晦不可能再同建康时常伴自己左右,身旁无个文僚在,与蹇鉴等武夫也没什么好閒聊的。
“父亲打算將关中的织锦户迁到南方,这些日子著实忙碌。”
羌氏胡人、织锦户两手抓,官吏忙碌不来,还得调用军中文佐相辅。
“关中司隶疲敝,吃食都已成了问题,种不得桑田,养不得蚕虫,仆对比过两地所制之锦,这些织锦户技艺精湛,或可取长补短,兴盛纺织一业,如此,又可增设织坊,广种桑田,徵募工人,也可妥善安置流民,是为一举三得。”
刘义符听后,笑道:“你这几日隨我身旁,博闻多见,寸进不小吶。”
郭行恭谦应道:“若非世子携仆见闻,仆也无此长进。”
“嗯。”
刘义符也未否认,他现今是深刻明白了江秉之所说的道理。
若是让郭行待在其身旁,下到地方做事,务实下,或更能体会民生,依有长进,但这都是从下望上,目光有限。
治理关中司隶,已然算是治理一国,这与一县,一郡宛若天壤之別,不可比擬。
郭行所言,便是从上及下,视线不同,思虑的角度也不同。
总归来说,培养一名好官,免不了要到地方歷练,磨练心性外,也是为了守其本心。
哪怕本就是奔著权利去的,至少也有个底线分寸,知道如何维稳地方,不敢太过灭。
培养人才也是国家大事,只可惜太学荒废已久,长安的太学,如淳于岐等,也不过是专研经典儒道的学者,无用,用他们的嘴讲道理,抨击言论还行,用他们治国,则一无是处。
若日后刘义符重建太学,首要的便是將那些腐儒剔除在外,寻些做实事有德行的为师长,而不是养一群满口仁义道德的书生。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
文太过广泛飘渺,必须严令限定,方能將那些靠著裙带关係者挑剔出去。
许多士人儒生其实並不好玄谈,只是时势所致,不好玄就没有出路,若往后改革官治,风向断会大变。
想到此处,刘义符见壶口冒出热气,茶水沸腾,用粗布裹著手,提开壶盖,撒了些盐粒,继而放下。
“军需耗费重大,织锦兴桑確能充实国库,锦缎昂贵,卖於士人豪强,或用於经商,不同於粮价,从未有过变动,江南织锦户稀缺,往常的锦都是由蜀地供应,蜀锦闻名於天下,质比金银,有了关中锦户的技艺,江锦出市,也能压些价。”
相比於锦,江淮以绢布丝绸为主,锦户稀缺,其中虽有刘裕以身作则,提倡的节俭的原因,但也有天师道的一份。
士人好清淡,放荡不羈,著的都是宽鬆衣袍,不喜奢昂靚丽,锦的需求少,织锦户没了生计,锦业便萎靡不振。
能买起锦缎的,都不是平民,作为奢侈品,且还是流通物,自然要大力发展。
国库中的钱粮都是从这各行各业匯集而来,农桑、牧、商、工、盐、铁、船等。
要想改善民生,方方面面皆要企及,攻克关陇后,牧业就能大力发展。
对於畜牧而言,羌氐胡民便是领头者。
凡事有利,旁人为安置胡夷而烦郁时,刘义符便在想方设法將其“利用”起来。
刘裕经略关中,刘义符出谋划策之余,自然也不敢懈怠,此番迁织锦户南下,便是他从议会中听悉得知。
后晋至宋,户调时可以布匹抵征赋,农桑齐头並进,方才促就了江南的繁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