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2/2)
不知从那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以向老师求教“怪哉”这种虫的来历被拒这件事,表明三味书屋的学习只能读指定的那些可以考科举的图书,无法满足儿童的求知欲望。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此段开始写在三味书屋读书时从枯燥死板的学习生活之中发现的有趣的事:在小花园玩耍,偷偷地做游戏,符合儿童喜欢游戏的心理。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
“人都到那里去了?!”
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脆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
“读书!”
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抽”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
“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座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
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
先生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断的是《**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因为要钱用,卖给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铝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罢。
美文解读
文章在总体上采用对比的手法,前半部分重点写自己童年时期在百草园无拘无束玩耍时的快乐生活,后半部分重点写自己被送进三味书屋读书后的枯燥的学习生活,对世界充满好奇心理的儿童不仅不能满足自己的求知欲,反而被要求学习准备科举考试的功课,从而突出了封建教育对儿童心理的忽视和对儿童健康成长的束缚。文章采用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方式,用饱含深情的语句叙述了自己在百草园的快乐生活,富有感染力,是鲁迅散文中的名篇。另外,文章对百草园的景色描写,对捕鸟的动作描写,对老师忘神读书的细节描写等都很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