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把生活酿成酒·(2/2)
崔护喝完水要走了。走的时候,姑娘把他送到门口。两个人大概彼此都有一点意思,但是都没有说什么。
这之后,崔护一年没有来过。
第二年清明,崔护想起那个姑娘,情不自抑,就去找她。结果发现这户人家的大门锁上了。崔护很感慨,就在门上写了这首诗。
过了几天,他碰巧来到城南,于是又去寻访这户人家。他听到这户人家里面有哭声,就叩门去问是怎么回事。
里面走出来一个老人,老人说,你是不是那个叫崔护的人?崔护说我是。老人说,就是你把我女儿害死了。崔护感觉很奇怪,说怎么是我把你女儿害死了呢?老人说,自从去年以来,我女儿每天恍恍惚惚若有所失。前两天我和她出门,回来之后,看见门上题了这么一首诗,我女儿就病了。她好几天不吃饭,现在已经去世了。老人说完就抱着崔护大哭。
崔护听完,很感动,也很难过。他到屋里面吊唁。姑娘还没有被装殓,就在**。崔护过去,一边哭,一边说,我在这里呀,我在这里呀。一会儿工夫,姑娘睁开了眼。又过了半天的时间,竟然完全活过来了。
老人特别高兴,他于是就把女儿嫁给了崔护。最后皆大欢喜。
虽然这是一段唐代人记载的故事,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可信。好像这个故事就是为这首诗而编的。
很多时候,所谓的背景也不能帮我们理解一首诗。
我不是说背景不重要,我只是说背景不是我们理解诗歌的必经之路。一来很多背景是后人编造的,没什么依据,想当然耳。二来很多背景过于宏大,不能精准地与诗歌产生的“那一刻”对应起来。诗歌往往产生于瞬间,是很多种情绪混合的结果。有时候依照一个宽泛、宏大的背景来阐释,反而很牵强。
我们读完了孟棨记载的这个故事,结果呢?结果这个故事把我们原本单纯读这首诗会有的感觉完全破坏掉了。
它是怎么破坏的呢?
第一,这个故事把这首诗写作的过程交代得清清楚楚。时间,地点,人物,非常准确,实际上是把这首诗固定在这个情境里了。本来应该由想象来填补的部分,这个故事全部坐实了。这样一来,读者理解这首诗歌的所有可能性都被封闭了。
第二,这首诗有了一个结局,我们看到了一个团圆的结局,收获了一个光明的结尾。诗不再成为诗本身,而是成了一段美好姻缘的媒介,成了一段佳话的道具。诗失去了它的独立性,同时它也变得庸俗了。
古代最喜欢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了。但我想诗直面的是人生本身,我们每个人的人生都不是圆满的,诗也并不需要一个圆满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