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无端”,所以“惘然”·(2/2)
一个人在这个世界上失望得多了,可能就不会再有什么期待了。
你不会再期待所谓的团圆,你会对所有悲伤的结局做好准备。
当然,我想李商隐的敏感可能一方面来自于人生的经验,另一方面和天生的个性气质也有关吧。
李商隐特别像《红楼梦》里的林黛玉。
《红楼梦》里写刘姥姥来大观园,贾母带着刘姥姥还有姑娘小姐们一起在大观园的水池子里划船,结果碰到了很多枯败的荷叶。贾宝玉就说荷叶太讨厌了,把它们全拔走吧。林黛玉这时候不高兴了,林黛玉说:“我最不喜欢李义山的诗,只喜他这一句:‘留得残荷听雨声。’偏你们又不留着残荷了。”
虽然林黛玉说她不喜欢李商隐的诗,可是两个人确实很像。林黛玉不喜欢大家一起吃饭,她想:“人有聚就有散,聚时喜欢,到散时岂不清冷?既清冷则生感伤,所以不如倒是不聚的好。”(《红楼梦》第三十一回)在聚的时候她就已经想到散了,甚至没聚的时候她就想到散了。
对于李商隐来说,他不需要等到回忆起曾经的美好,才觉得失落。当他还处在美好之中的时候,可能已经预感到,有一天这些都会离自己而去。即便是可以拥有短暂的快乐,他可能也会觉得不真实,也会提前预感繁华散去的落寞,会预感到快乐消失后的怅惘。
这是李商隐和很多人不太一样的地方。
李商隐写过一首《春风》:
春风虽自好,春物太昌昌。
若教春有意,惟遣一枝芳。
我意殊春意,先春已断肠。
春天百花盛开,但是一般到了暮春时节,看见落花满地,大家难免会感伤。所以诗词中写伤春情绪的很多。但是李商隐不一样。普通人是在春天要结束的时候感伤,李商隐是“先春已断肠”。春天还没到,花还没有盛放,已经预感到将来迟早有凋零的那一天。
李商隐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感受时间、理解物是人非的可能,就是悲伤的情绪并非仅仅发生在一切结束以后,发生在回忆的时候。
对于李商隐式的诗人来说,他们承受的失落是双倍的,一次发生在“当时”,一次发生在“此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