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昨夜星辰 > ·夕阳是时间的颜色·

·夕阳是时间的颜色·(2/2)

目录

这里的山河可以是实写。山河是不会改变的。要写变化,就要有不变的东西作为对照。要有一个参照系。“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刘禹锡《西塞山怀古》)人世变化,但是山河依旧。

山河也可以说的是唐朝的江山。沈德潜说:“见山河如故,而恢复山河者已不堪凭吊矣。可感全在起句。”(《重订唐诗别裁集》)他说得也有道理。

“今日独经歌舞地,古槐疏冷夕阳多。”张籍和赵嘏,都在写今昔之别,区别在哪里呢?在赵嘏的诗里,我们看到了夕阳正在缓缓落下。张籍写的也是傍晚,“暮蝉”嘛。但是赵嘏把夕阳染色的面积扩大了。我们明显地感受到了落日的余晖,看到了诗人的影子在夕阳下被拉长。

夕阳会给诗歌染上一层哀伤的颜色。

怀古诗当中写到太阳,多数写的是夕阳。当然,诗人可能的确是在傍晚看到眼前的景象,如实记录。俞陛云说:“登临览胜者,每当夕阳在野,易发思古之幽情。”(《诗境浅说》)

但是夕阳这类意象也有可能是诗人的有意选择。

夕阳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下沉和结束。夕阳是一个下降的状态,它也标志着这一天即将走向它的末尾。

中晚唐的诗歌里面,夕阳、残阳、落日,这类意象特别多。诗人大概也可以感受到他们所处的时代正在下沉。敏感的诗人甚至会预料到,终点就在不远的前方。安史之乱之后,中唐、晚唐的怀古诗很多。诗人游览历史遗迹,往往会和自身建立起联系:我也处在下降时期的王朝,我也处在历史的衰落期。而我现在的时代,也会像曾经那些繁华的时代一样被历史吞没。所以他们特别容易产生这种感慨。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一首诗歌的产生并非和时代完全无关。

我们再来看崔橹的《华清宫三首·其三》:

门横金锁悄无人,落日秋声渭水滨。

红叶下山寒寂寂,湿云如梦雨如尘。

华清宫大概是比郭子仪的宅邸更能体现唐朝盛衰变化的。华清宫是很有名的遗迹,唐玄宗和杨贵妃从前经常到华清宫去,所以它其实是一个关于盛唐的符号,是一个关于王朝兴盛的符号。中晚唐的时候,很多诗人看到华清宫,会不断想起曾经这里有过的历史记忆。可是现在怎么样了?

“门横金锁悄无人”,门闩上了,锁挂上了,一个人也没有了。

“落日秋声渭水滨”,渭水在旁边流淌,这边是落日,秋风飒飒。

“红叶下山寒寂寂”,红叶被风吹到山去。

“湿云如梦雨如尘”,他写的是景色,写的是朦胧、迷幻的感觉,可是他用“湿云如梦”的时候,也在提醒我们,曾经的盛唐时代,其实也像一场梦一样。

这首诗最大的特点就在于它的色彩。这首诗里的颜色是暖的,金锁,落日,红叶,都是暖色。可是暖色只是表象,我们读怀古诗,读到诗里的夕阳、落日,就好像看一幅泛黄的老照片。夕阳的光泽是时间的颜色。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