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改革(1/2)
新高考改革中家长和考生最应该关注的,就是高考志愿填报规则的变化!
老高考中,大多数省份实行的报考方法,叫作平行志愿报考法。这是最科学的报考方法,谁分高要谁,充分地保障了高分考生的利益。但是目前老高考的志愿填报单位是学校!一个学校为一个志愿,学生在这个学校在某省招生的专业当中挑选6个专业,如果这6个专业都没有录取,看考生是否服从调剂,如果考生服从调剂,那么学校就会看哪个专业没有招满学生,将学生调剂去他没有报考的专业。如果考生填写不服从调剂,则考生志愿按照退档处理。
问题在于在录取过程当中,每个档案只被提取一次,一旦考生档案被退档,他只能去选择征集志愿。什么叫征集志愿呢?就是有很多学校,在第一次投档的时候,没有那么多人想报它,它本来想在这个省招收50个学生,可是只有48个学生投档,即使全都录取了,还剩下2个名额,那么这2个名额就叫作征集志愿计划。考生如果被退档,二次填报的时候只能报考征集志愿的学校和专业。极个别的情况,某学校原来计划在这个省招收50个学生,一看,大家对我很认可,那我再多招5个人,这个计划也会放在征集志愿里面。不过征集志愿里大多数还是没有录满的学校。
但是大家想一想,这个学校为什么没人报、没有录满,说白了,就是这个省份的考生对于这个学校的认可程度不是很高。做一个很不恰当的比喻,一帮人(考生)到菜市场去买菜,菜市场提供各种各样的蔬菜(学校和专业),买菜的人挑肥拣瘦,这个不好,那个不新鲜,到最后,没买到菜,只能看菜市场剩什么菜,他就买回去凑合吃。
所以老高考的各位考生、各位家长,一定要填写服从调剂,避免滑档,但是这会造成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很多考生上的并不是自己想要学的专业,而且这种志愿填报方法也无法根据孩子的学科优势精准挑选专业。
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新高考中,志愿填报方法做出了重大改革,实行新高考的省市只有两种报考模式,即“专业+学校”和“院校+专业组”。
3.1“专业+学校”模式
考生以“专业+学校”为一个报考志愿,进行自主选择,无调剂选项,考生所报的专业一定是自己想上的,最后被录取的专业不可能是自己没有报的,充分满足考生和家长的需求。
举例说明。
某考生在河北,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他只考虑河北的高校。他最想学的是医学,其次是会计类、金融类专业,如果这些专业都上不了好的学校的话,会考虑师范类专业。河北省最好的医学院校肯定是河北医科大学,所以考生第一志愿是“临床医学(本硕连读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志愿是“口腔医学类+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志愿是“临床医学+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志愿是“口腔医学+河北医科大学”,但是根据往年招生数据来看,以考生的排位报考这四个志愿是很不安全的,极有可能不被录取,接下来就要进行抉择了,他可以选择河北大学的医学部,也可以选择河北经贸大学的经管类专业,还可以选择河北师范大学的师范类专业。
这在老高考的志愿填报方法上是绝对不可能的!你既然选择冒险报考河北医科大学的临床医学了,你就得承担万一不被录取,被调剂到这个学校没有人报考的专业的风险。
当然如果你想像原来一样,以学校为导向,我就上河北医科大学,你也可以将你的志愿表里前面的志愿都填写成河北医科大学的专业,如果你的分数够,那么你上的一定是河北医科大学,你的专业就是按照你填写的顺序来录取的。
多么科学!
我在研究的过程中,经常发现有些学校,它的某些专业其实刚开设,学科实力非常薄弱但是录取分数却非常高,都是因为考生在填报志愿的时候,一味地冲击名校,结果被调剂过去了,整个大学上得非常痛苦。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