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电子信息(1/2)
电子信息类专业是各个高校本科招生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大类,其中包含的专业有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电子信息工程等,本书着重介绍这三个专业。
电子科学与技术和通信工程在本科招生阶段是两个不同的专业,同属一大类,但是为了在研究生阶段更好地区分两个专业,两个专业分别被独立为一个一级学科,而电子信息工程则是这两个专业的交叉学科。
电子科学与技术的前身是半导体专业和激光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物理电子、光电子、微电子学领域的专业知识,并且受到相关的信息电子实验技术、计算机技术等方面的基本训练,掌握各种电子材料、工艺、零件及系统设计、研究和开发的基本能力。主要研究方向有物理电子学、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电路与系统、电磁场与微波技术、集成电路、信息光电子科学与技术、新型电子器件与系统等。
1947年,美国贝尔实验室研制出了晶体管,开创了固体电子技术时代。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到了20世纪90年代,由于计算机、通信和家电的普及,对集成电路芯片的需求越来越大,微电子技术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微电子技术是指以集成电路技术为代表,制造和使用微小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实现电子器件功能的高新电子技术。该技术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及其外设、家用电器以及民用电子产品、通信器材、工业自动化设备、国防军事、医疗器械等领域。
光电子技术是21世纪的支柱产业之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从2002年开始组织实施光电子产业专项化。学生毕业后主要在光电子材料与原件产业、光信息产业、传统光学器材产业、光通信产业、激光器与激光应用(主要是能源和医疗)产业等相关产业就业。
通信工程专业主要研究信号的产生,信息的传输、交换和处理,以及在计算机通信、数字通信、卫星通信、光纤通信、蜂窝通信、个人通信、平流层通信、多媒体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数字程控等方面的理论和工程应用的问题。该专业毕业生主要在通信高科技公司、科研院所、设计单位、民航、铁路和政府等单位就业。该专业主要分成两个大的研究方向:一个是通信与信息系统,另一个是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主要研究网络通信技术、多媒体通信及应用、通信器件等内容;信号与信息处理是集信息采集、处理、加工、传播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现代科学技术,是当今世界科技发展的重点,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重点,该方向主要研究实施信号处理、语音与图像处理、现代传感与测量技术、信息系统与信息安全、智能信息处理等内容。该专业毕业后,主要做的工作就是相关专业产品的研发,供职于相关通信运营商。
学校介绍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和计算机学院
北京邮电大学是教育部直属、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建、首批进行“211工程”建设的全国重点大学,是“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工学门类为主体、工管文理协调发展的多科性、研究型大学,是我国信息科技人才的重要培养基地。2017年,“信息网络科学与技术学科群”和“计算机科学与网络安全学科群”2个学科群进入一流学科建设行列。
北京邮电大学电子工程学院隶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成立于2000年,其前身是应用物理系,后更名为应用科技系、电子工程系。学院以信息科技为依托,以无线电、通信微电子、光电子和生物电子为特色,培养基础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学院现有3个本科招生专业、3个工学硕士招生专业、1个工程硕士招生专业和2个博士招生专业。本科招生专业为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工学硕士招生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光学工程和生物医学工程;工程硕士招生专业为电子与通信工程;博士招生专业为电子科学与技术和光学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是北京邮电大学2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之一,在全国第二次学科排名中名列第三。
北京邮电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以信息科技为特色,在全国信息通信领域享有很高的声誉,重点建设的一级学科“信息与通信工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也是“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学科。在往年的学科评估中,信息与通信工程曾排名全国第一位。学院拥有“信息内容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移动互联网安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泛网无线通信”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目前招收通信工程、信息工程、电子信息工程3个本科专业。
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前身为1985年9月成立的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工程系,后经多次机构调整和更名,2008年9月由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网络工程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和信息安全专业合并形成了现在的计算机学院。
计算机学院是全校规模大、综合实力强的学院之一。学院下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软件工程系、网络工程系、大数据系4个系。拥有优秀的生源、出色的师资、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本科生近年来就业率达99%以上,2014年本科生就业率达到100%,读研、出国深造率达55%以上,研究生就业率达100%。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是一所电子信息特色突出,经管学科优势明显,工、理、经、管、文、法、艺等多学科相互渗透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始创于1956年,初名杭州航空工业财经学校,而后历经杭州航空工业学校、浙江电机专科学校、浙江机械工业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管理学校、杭州无线电工业学校等时期,1980年经国务院批准改建为杭州电子工业学院,2003年原杭州出版学校整体并入,2004年更名为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校先后隶属于第二机械工业部、第四机械工业部、电子工业部、信息产业部,2000年实行浙江省与信息产业部共建、以浙江省管理为主的办学管理体制,2007年成为浙江省与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共建高校,2015年被列为浙江省重点建设高校。
学校下设19个学院及教学单位,举办1所独立学院,有全日制在校学生25000余人,教职员工2300余人。学校拥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来华留学生教育、继续教育等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现有60个本科专业,10个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0个专业入选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拥有2个国家级综合改革试点专业、6个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2个国防特色重点专业,是省属高校中唯一拥有国防特色重点专业的高校,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设有6个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4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75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拥有1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及同等学力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授予权,具有硕士推免权和雅思考点。拥有4个国防特色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一级学科、2个浙江省重中之重学科、4个浙江省一流学科(A类)、6个浙江省一流学科(B类)、1个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浙江省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9个浙江省重点学科。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学校已发展成为浙江省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基地,办学规模、水平、质量和效益等各项指标均位于浙江省属高校前列。
学校拥有一支以国家及部省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和学术造诣深的知名学者为带头人,中青年专家教授、博士等教师为骨干的高水平教学科研队伍。全校教职工2300余人,专任教师1600余人,正高职称290余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1100余人。拥有院士3名,浙江省特级专家2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人、国家新世纪百千万工程人才5人、青年长江学者2人、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13人、浙江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6人、浙江省“钱江学者”特聘教授15人。设有国家“111计划”学科创新引智基地2个、省级院士专家工作站1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