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118章 借势如风,润物细无声

第118章 借势如风,润物细无声(1/2)

目录

胥吏刁难之事,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

虽未掀起惊涛骇浪,

却在苏惟瑾心中荡开了层层涟漪。

超频大脑事后的复盘推演,

更是将“功名”与“关系”在这世道中的威力,量化得清晰无比。

“成本收益比:

派遣周大山,耗费名帖一张、素笺一张、锦盒一个、银十两、时间半日。

预期收益:工坊正常运转,

避免直接冲突可能带来的更高额勒索(预估五十两以上)、

生产停滞损失(每日约二十两)、

以及潜在的声誉损害(难以估量)。

实际收益:额外获得赵典吏隐性‘关照’承诺,短期内形成威慑。

结论:此次‘借势’行动,性价比极高。”

冰冷的分析之后,是更为深远的思考。

直接的金银贿赂,是最低效且风险最高的方式。

而“解元”名头、“翟学士门生”的身份,

以及那份似是而非的“批注手稿”,

组合而成的却是一种无形的、

更具威慑力和附加值的“软权力”。

它不留下贪腐痕迹,

却能让对方感到受重视、有面子,

甚至产生一种与未来潜力股提前交好的投资错觉。

“权力,并非总是狰狞的面目,

有时它更像是一袭华美的袍子,

穿上它,许多荆棘便会自动让路。”

苏惟瑾若有所悟。

他开始有意识地、更精妙地运用这件“袍子”。

数日后,负责采买原料的苏惟山气呼呼地回来抱怨,

言说城西炭行的掌柜坐地起价,

硬说今冬木炭紧缺,

卖给他们的价格要比别家高出一成半,还爱买不买的样子。

若是以往,苏惟山要么忍气吞声,

要么就得吵嚷争执。

如今苏惟瑾只是微微一笑,

提笔写了个便条:

“惟山兄如晤:

闻城西王记炭行货真价实,

弟之小铺,日后用炭,皆从此出。

苏惟瑾顿首。”

让他下次去买炭时。

“不经意”地将这便条“遗落”在柜台上。

苏惟山将信将疑地去了。

结果下次再去,

那炭行掌柜不仅笑容可掬,

价格公道,还额外多送了一筐上好的银霜炭,

说是“给解元老爷书房取暖用,聊表敬意”。

苏惟山回来啧啧称奇,

周大山在一旁抱着胳膊憨笑:

“俺就说嘛,瑾哥儿的名帖,比俺的老拳好使!”

又过几日,苏惟元从工坊回来,

面露难色,说是有两个本地青皮,

近来常在工坊外转悠,

虽未生事,却贼眉鼠眼,

逢人便打听工坊的出货量和东家背景,弄得工匠们心绪不宁。

苏惟瑾闻言,并未立刻让周大山去“理论”。

他让苏惟率去打听了一下那两个青皮常在哪片活动,

归哪个巡检司管辖。

然后,他备了一份不算贵重却颇精致的文房四宝,

让周大山带着他的名帖,

去寻那巡检司一位相熟的副巡检(曾在水阁文会上有过一面之缘,对苏惟瑾十分仰慕)

“探讨近日读《武经总要》的心得”。

周大山去了,与那副巡检“探讨”了足足一个时辰(主要是听对方吹牛),

临走时“顺便”提了一句,

说解元公工坊附近似有闲杂人等扰攘,恐不太平。

那副巡检正愁没机会巴结这位新科解元,闻言把胸脯拍得山响。

次日,那两个青皮便被巡检司的兵丁以“形迹可疑”为由。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