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寒门状元:我的大脑通古今 > 第76章 县尊请教,献策惠民策

第76章 县尊请教,献策惠民策(2/2)

目录

——他依稀记得,番薯和玉米都是在明朝中后期才陆续传入中国,

大致是在万历年间才逐渐推广。

此时提及,确实有些超前,

但也并非全无可能。

沿海一带商贸往来频繁,

或许已有零星传入,

只是尚未广为人知。

他斟酌着语句,解释道:

“学生也只是在些残本杂记中偶然瞥见,语焉不详。

据说那‘番薯’,

亦有称为‘甘薯’或‘金薯’的,

源自海外,耐旱易活,

山地硗薄之地亦可种植,

块根肥大,可充粮食。

而那‘玉蜀黍’,或称‘苞谷’,

籽粒如珠如玉,产量似也不低。

据那零星记载,

如今或许在闽粤沿海极个别地方有所试种,尚未北传。”

他稍作停顿,让王璞消化这闻所未闻的信息,继而道:

“此二物若描述属实,

不择地力,耐旱耐瘠,

且产量远超麦粟,

若能设法寻来些种子,

在沭阳山地旱塬试种成功,

岂非大大增加粮食产出?

将来即便再遇灾荒,

百姓也多一重果腹之物?

此乃长远惠民之策。”

“竟有如此神物?!”

王璞惊得瞪大了眼睛,

呼吸都急促起来!

作为一地父母官,

没有什么比“粮食增产”更让他心动的了!

若真如苏惟瑾所言,

此物耐瘠高产,那简直是天赐祥瑞!

虽然听起来有些难以置信,

甚至像是海外奇谈,

但苏惟瑾过往的精准建言已建立了足够的信任。

超频大脑精准地控制着信息输出的剂量,

苏惟瑾并未说得太满,只道:

“学生亦只是从残篇断简中看来,

未曾亲见,其详不可考。

或许那记载有所夸大,

或许时机未至,

此类物种尚未广泛传入。

但既有此一说,

老父母或可托关系在沿海州府,

特别是与蕃商往来密切的泉州、广州等地留心打听一二,

若能侥幸求得少许种子试种,

成则大利于民,不成亦无大损,

总算是一线希望。”

“对!对!打听!必须打听!”

王璞如同抓住了救命稻草,

不,是抓住了一线可能改变治下农业格局的曙光!

即便希望渺茫,也值得一试。

若真能引入这等高产作物,

那可是能上达天听、青史留名的大政绩!

他再看苏惟瑾,眼神已经完全变了。

这哪里还是个单纯的秀才?

这分明是上天赐给他王璞的卧龙凤雏啊!

这些策略,环环相扣,

既有解燃眉之急的“以役代赈”,

又有发展中长期手工业的妙想,

更有探寻新作物这种高瞻远瞩的布局!

每一策都直指要害,切实可行!

“玉衡啊玉衡!”

王璞激动地抓住苏惟瑾的手臂。

“你此番建言,于我县而言,

不啻于久旱甘霖!

本官…本官真不知如何谢你!”

“老父母言重了。”

苏惟瑾微笑。

“学生既是沭阳子民,

又蒙老父母青眼,

能为乡梓略尽绵力,乃分内之事。”

“好!好一个分内之事!”

王璞抚掌大笑,心中快慰无比。

他当即扬声唤来户房、工房书吏,

将苏惟瑾的“以役代赈”、

组织匠作市集之策稍加细化,

便作为县衙政令颁布下去,责令立刻执行。

同时,又修书数封,

动用人脉,火速派人前往沿海州府,

特别是闽粤一带,

探寻那听起来如似天方夜谭般的“番薯”、“玉蜀黍”种子的下落。

不过旬月,效果立显。

城西流民被组织起来,

清理河道,加固堤坝,修补官道。

每日炊烟升起,饭食飘香,

劳作之声代替了以往的哀怨与争吵。

偷窃纠纷锐减。

一个小型的匠作市集在城隍庙旁开办起来,

虽简陋,却吸引了不少市民好奇光顾,

几个手巧的流民编制的竹器、

打的粗坯家具竟很快售罄,

看到了希望的曙光。

至于那番薯、玉米之事,

虽一时尚无回音,

却已在王璞心中埋下了一颗充满希望的种子。

一时间,沭阳县政通人和,

百业似乎都焕发出新的活力。

同僚、士绅乃至普通百姓,

都明显感觉到王县令近来施政愈发老练高效,

惠民实政一件接着一件。

王璞的官声威望,

在沭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每次听到属下的汇报和外面的赞誉,

王璞都会想起后堂那个青衫磊落的年轻秀才。

他心中暗叹:

此子之才,识见之广,虑事之远,绝不止于一秀才功名。

将来必非池中之物!

而苏惟瑾,依旧每日读书、作文、偶尔去书铺看看,

去郊外走走,云淡风轻。

但他知道,自己在王璞这条线上投入的政治资本,

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增值。

这惠民之策,惠的不止是沭阳百姓,

更是他苏惟瑾未来的仕途。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