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文萱来信,纸短情长(2/2)
却将少女的心事婉转道出。
“潜鳞”暗喻他昔日困顿,
“金陵潮”指他名动江南,
“风雨鹏翼”既言科举之路艰辛,亦含关切之意。
“凌云志”、“九天高”是鼓励更是期许。
最后两句“愿祈清风力,送君扶摇翱”,
更是将那份欲助不能、
唯愿默默祝福的复杂心绪,
表达得含蓄而深情。
她以鲲鹏喻他,期盼他展翅高飞,
却又隐含着一丝怕他飞得太高太远、
自己无法企及的淡淡忧思。
苏惟瑾手持信笺,久久未动。
超频大脑早已将信中文辞诗句解析得透彻分明,
其中蕴含的欣赏、关切、鼓励、
乃至那一丝若有若无的倾慕,
他都清晰地感知到了。
一股难以言喻的暖流,
悄然浸润过他因连日苦读和算计而略显冷硬的心田。
在这远离故土、周遭尽是利益交织的留都,
能收到这样一封纯粹而雅致的来信,
犹如沙漠甘泉,珍贵无比。
他眼前仿佛浮现出赵文萱灯下提笔,
凝神构思,娟秀的字迹一笔一划落在纸上的情景,
她那白皙的侧脸或许还微微泛着红晕。
沉吟片刻,苏惟瑾铺开新的宣纸,研墨润笔。
他并未急于回复,而是闭目思索。
超频大脑中无数诗词歌赋流转,
最终,他决定不应完全模仿对方风格,
而是以自身心境回应。
笔尖落下,墨迹酣畅:
“文萱小姐雅鉴:惠书奉悉,再三捧读,感念殊深。
金陵喧嚷,忽闻乡音,如聆清梵,慰藉良多。
蒙小姐吉言,惟瑾侥幸中式,
实赖师友扶持,皇恩浩荡,岂敢自矜?
春闱在即,自当兢兢业业,不敢有负期许。
小姐叮嘱,谨记于心,
必当慎寒暑,节饮食,以求全力赴考。”
回信先是诚恳感谢,回应关怀,态度谦逊而得体。
随后,他笔锋亦是一转,附上一首应和之诗:
“蓬蒿栖鸾影,忽乘江海潮。
风雷虽动翼,根骨念旧坳。
岂惧青冥远,长空正可遨。
但得蟾宫信,共话桂华韶。”
诗题《次韵谢沭阳友人》。
他的诗,气象更为开阔。
“蓬蒿鸾影”自谦亦暗合昔日,
“江海潮”对应“金陵潮”,
气势更壮。
“风雷动翼”承接对方的“鹏翼”,
而“根骨念旧坳”一句,
则是极为精妙的回应
——既表明自己虽志在千里,
却并非忘本之人,心中常念旧地故人。
“岂惧青冥远,长空正可遨”是自信的宣言。
最后两句“但得蟾宫信,共话桂华韶”,更是点睛之笔:
待我京师大比传回捷报(蟾宫折桂),
再与你共话这美好时光(桂华韶)。
含蓄地许下了一个关于未来的约定,
也将对方的“清风力”升华为了“共话”的期盼。
诗成,苏惟瑾检查一遍,
自觉既回应了对方的情意,
又保持了志向,未堕儿女情长之态,
分寸把握得恰到好处。
他将回信仔细封好,
同样用一方素笺,却未用青绫,
只以普通丝线系拢,唤来苏惟山,吩咐道:
“将此信送往驿馆,托付稳妥之人,
带予沭阳县学赵教谕府上。”
苏惟山接过信,眨眨眼,压低声音笑问:
“瑾哥儿,可是给赵小姐的?”
苏惟瑾瞥了他一眼,目光平静无波:“多嘴。”
苏惟山立刻缩了缩脖子,不敢再问,
脸上却还是笑嘻嘻的,
揣着信一溜烟跑了。
信使带着回信踏上归途。
苏惟瑾重新坐回书案前,
心境却似乎与片刻前有所不同。
案头清冷的书卷,
仿佛也染上了一层淡淡的、温暖的辉光。
千里传尺素,纸短情意长。
两颗因才学而相互吸引的心灵,
在这秋日的书信往来中,
借由墨香与诗韵,
完成了一次无声而默契的靠近。
前路虽遥,然清风明月,自有灵犀一点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