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喋血明末,白虎战神扫八荒 > 第88章西线鏖兵

第88章西线鏖兵(1/2)

目录

就在李定国、张煌言在江淮大地与鳌拜大军剑拔弩张地对峙,准备展开决定性的淮海会战之际,西线的战火也以同样炽热的烈度熊熊燃起。

奉命出川北伐、进攻关中的李过,率领着他那支以原大顺军老兵为骨干、补充了大量四川新兵的猛虎营,踏上了更为险峻的征途。

凛冽的寒风呼啸过蜀道,旌旗猎猎作响,士兵们的眼中燃烧着复仇的火焰,仿佛每一寸土地都在低语驱逐鞑虏的誓言。

“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过的北伐之路,从一开始就布满了艰难险阻。

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据守关中的清军,更是那绵延千里、易守难攻的秦岭天险。

峭壁如刀削斧劈,云雾缭绕,深谷幽深莫测,每一步都踏在生死边缘。清军在入川的要道隘口,如阳平关、大散关等地,都驻扎了重兵,修建了坚固的工事,箭楼高耸,壕沟纵横,仿佛铁桶般将蜀道封锁。

李过用兵,既有流寇时期的灵活机动,又融入了在武昌军校学习的正规战术。他没有选择硬碰硬地强攻主要关隘,而是采取了多路并进、迂回穿插的策略。深思熟虑后,他分兵三路:

北路,派麾下骁将马宝(原大顺军旧部,已完全融入华夏军体系)率一支偏师,佯攻防守最为严密的大散关,吸引清军主力注意力。

马宝的部队在山间擂鼓呐喊,旌旗招展,制造出大军压境的假象,引得清军慌乱调兵,火把在夜色中如繁星闪烁。

中路,李过亲率主力,避开正面,沿着崎岖难行的傥骆道,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翻越秦岭。

将士们攀悬崖、过栈道,风餐露宿,忍受着难以想象的艰苦。冰冷的雨水浸透衣衫,陡峭的山径上碎石滚落,每一步都需手足并用。许多来自四川盆地的新兵,第一次经历如此险恶的环境,但他们咬着牙,跟着老兵,一步步向前,汗水与雨水交融,滴落在苔藓覆盖的岩石上。

南路,另遣一部,沿米仓道方向进行策应,牵制清军。这支队伍在密林中潜行,利用地形设伏,不时骚扰清军哨卡,令其首尾难顾。

这是一场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的远征。队伍中,一名叫王老根的四川新兵,原是佃户,分到田地后踊跃参军。

在翻越一段几乎垂直的悬崖时,他失足滑落,幸亏被崖壁上的树枝挂住,捡回一条命,但脸上留下了一道深深的疤痕,鲜血染红了衣襟。

战友要帮他背行李,他抹了把脸上的血和汗,咧嘴笑道:“没事!跟分到田地的欢喜比起来,这点伤算个啥!爬也要爬到关中,找鞑子算账!”

他的声音在峡谷中回荡,激励着疲惫的同伴继续前行。

夜幕降临,篝火旁,士兵们围坐分享干粮,低声哼唱家乡小调,思念与决心交织成无形的力量。

李过主力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如同神兵天降,从清军防守相对薄弱的子午谷方向突出秦岭,出现在关中平原的南部!

这一下,打乱了清军在关中的整个防御部署。

晨曦中,猛虎营的士兵们冲出山谷,铠甲在朝阳下熠熠生辉,马蹄踏过平原的黄土,扬起滚滚烟尘。

关中大地骤然震动,鸟雀惊飞,仿佛大地本身在迎接王师的到来。

驻守西安(长安)的清军主帅,是满将图海。

他闻听华夏军竟从子午谷杀出,大惊失色,急忙调兵遣将,前往堵截。

斥候飞马报信,图海拍案而起,怒吼着下令集结骑兵,仓促间部队混乱不堪,旗帜歪斜。双方在子午镇附近爆发激战。清军骑兵如潮水般涌来,箭矢如雨,刀光剑影交错。

李过深知,必须速战速决,绝不能给清军稳住阵脚、调集援军的时间。他利用部队刚刚出山、士气正旺的锐气,以及清军仓促迎战的混乱,发起了猛攻。

猛虎营的老兵们如同下山的猛虎,新兵们也红着眼往前冲,战鼓擂动如雷,呐喊声震天动地。火炮数量不多,但运用得极其精准,专打清军的旗帜和指挥节点。

炮弹呼啸而过,精准命中清军将领的坐骑,瞬间人仰马翻。

一场恶战,图海派来的堵截部队被击溃,残兵败退时丢盔弃甲,哀嚎遍野,鲜血染红了子午镇的土地。

扫清了外围障碍,李过挥师北上,直扑关中核心——西安城!华夏军的旗帜出现在长安城下时,整个关中为之震动。

这座千年古都,自明末陷落以来,终于再次见到了王师的身影。

城内的百姓暗中奔走相告,孩童们躲在门缝后窥视,老者们低声祈祷,眼中闪烁着希望的光芒。

而守城的清军则如临大敌,紧闭城门,守兵在城垛后拉弓搭箭,神色惶恐,仿佛末日将至。

西安,城高池深,防御体系完备。青砖城墙巍峨耸立,护城河水流湍急,箭楼密布。图海收缩兵力,决心凭借坚城固守待援,他下令加固城门,囤积滚木礌石,士兵们在城头日夜巡逻,火把通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