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六章 迁民之议(2/2)
长安行宫之中,李幼澄再一次召开政事堂会议。
侧殿之内,政事堂几位宰相韩昭胤、张延朗、李敬周、柳河,包括李从曮都到了。
一番君臣之礼后,李幼澄看向几人说道“关于迁民入关一事,各位有什么建言献策尽管提出,今日孤是向诸位征集办法而来,还请诸位爱卿畅所欲言。”
李从曮作为名义上的首相,当即第一个开口道“迁民入关事关朝廷大政,也是我朝日后对抗伪晋的基础,乃是当前第一要务。
而入关之民的安置涉及到土地、物资、户口、治安等等事宜,需要各部全力配合。
张相、李相,你二人一负责财政、二负责地方协调事务,此次迁民之事当以你二人挂首,你们二位可有什么好的建议?”
随着李从曮开口,这代表在迁民一事上他和李幼澄已经达成了一致,毕竟这事对大家都有好处,而且安全之也在北边从金锁关往里面迁民,没必要相互使绊子。
张延朗第一个起身,看向李幼澄开口道“殿下,这些日子臣也一直在盘算此事,如此多民众的迁徙不是一个小工程,其中最关键的就是第一年,只要撑过了第一年,以后的日子就能好过不少。
但是想要撑过第一年就离不开钱粮的花费,臣在家中算过一笔账,哪怕按照最低的保障力度,人均一天供给一升粟米,十万人单日所需也要十万升,也就是一千石粮食,而一年的话也就是三十六万石粮食。
而如今朝廷为了供给大军东征,几乎耗尽了仓库余粮,剩下的粮草还得维系京兆府之稳定,朝廷肯定是出不起这笔粮,那就只能借助民间之力。
而以同州为例,同州如今总人口差不多四十万上下,每年产量丰年大概240万石左右,平年200万石左右,灾年则只有130万石左右。
而同州四十万人口每年差不多耗粮支出150万石左右,也就是说如果是灾年产粮甚至还不够同州的支出,
不过好在天公作美,这两年关中皆无大灾,今年就算不是丰年也至少是平年,就以平年来算,那同州民间就能多出粮食50万石左右,若是能够全部利用起来,那至少也能安置十万人以上。”
“但同州乃是如今关中唯一的产量区,每年确实能够稳定提供粮食,但其他如华州、商州包括京兆府每年产粮都是勉强堪堪够用,怕是已经无力接纳更多的迁民。”一旁的李敬周则是皱了皱眉说道。
李敬周久在关中自然知道关中的情况,因为长安常年处于战争中心,导致京兆府包括附近各州,几乎除了同州以外都出现民众大量逃亡,土地大规模抛荒的现象,再加上水利年久失修等等原因,产粮数量简直锐减,甚至在清泰二年,长安都闹过饥荒。
而同州能够保存下来完全是因为地理条件优越,一是远离战争核心区,二则是同时拥有黄河、渭水双流域灌溉,且保留三白渠部分设施,旱年可引黄河水补灌,涝年能通过渭水排洪,其他地方可没有这么好的条件。
闻听此言,张延朗只得默默的点了点头,虽然今年在李幼澄和许安的强行推动下,华、同、商以及京兆府都在大规模恢复耕地,重新恢复农业生产,但这效果没个两三年怕是出不来,但迁民可没有两三年时间可以等。
倒是凤翔府这几年在李从曮的治理下恢复了不少生产,倒是能拿出多余的粮食,但是人家自己也在安置迁民,自然不可能拿出来支援朝廷。
“难道最多就能安置十万人口?”李幼澄不经有些失望,毕竟按照她的打算这次至少准备迁二三十万人呢。
“其实也不是不能多迁一点。”就在李幼澄愁眉不展之时张延朗突然开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