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烧砖,给阎王爷家门口铺钉板(2/2)
“那就是火候还不够。”刘放声音沉稳,树枝点在地上简陋的窑炉结构图上,“我要你烧的,不是青瓦,而是红砖。比现在的城砖更小、更规整,硬度却要远超之。”
“红砖?”赵老七懵了,“大人,砖石出窑,皆是青色,这红色……从何而来啊?”
“关键在于封窑洇水的功夫。”刘放目光灼灼,将他从现代学来的知识,用古人能理解的方式道出,“你们烧青砖青瓦,是在火候最足时,从窑顶慢慢渗水,让水汽闷在窑里,这砖瓦就变成了青色,质地也更密实,对不对?”
“正……正是!”赵老七瞪大了眼,没想到这位军爷竟是个懂行的。
“但我们不洇水!”刘放树枝重重一顿,“我们要反其道而行之。砖坯烧到透亮,窑温达到顶峰时,撤去窑顶封土,让热窑自然冷却,充分接触空气。如此,窑中之土便会褪去青色,呈现出一种沉郁厚重的暗红色!”
他描述的并非现代大规模生产的标准红砖,而是在古代技术条件下,通过精准控制窑炉气氛能达到的、质量远胜同时代青砖的高质量红砖。
赵老七听得目瞪口呆,他干了一辈子窑工,从未听过如此离经叛道之法。“不……不洇水?那砖岂不会酥脆……”
“所以前期工序至关重要。”刘放打断他,语气不容置疑,“选土要更精,反复捶打、陈腐,让泥‘熟透’。砖坯要入阴棚慢干,绝不能曝晒开裂。最关键的是——”
他盯着赵老七的眼睛:“我要你改造窑炉,加高烟囱,增设风道!我要这窑火,烧得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更旺、更透!”
数日后,黑石堡的第一座实验砖窑点火。所有人都屏息凝神,尤其是赵老七,守着窑口寸步不离,按照刘放指点的细节调控着火候。
当窑温达到顶点,撤去顶部封土的那一刻,炽热的空气扭曲升腾,所有人都看到那窑壁在高温下泛出骇人的亮白色。
漫长的冷却后,刘放亲自用铁锹撬开了窑门。
赵老七第一个冲上去,不顾余温烫手,扒开灰烬,捧起一块尚且温热的砖块。
那砖,通体呈现一种匀称、坚实的暗红色,仿佛凝固的血液,又带着烈火煅烧后的沉稳。他用自己的瓦刀使劲敲上去。
“铛——!”
一声清脆、带着金属质感的回响,震动了所有人的耳膜。这声音,远比寻常青砖沉闷的响声要响亮、坚实得多!
赵老七看着砖体上几乎不见的痕迹,又看看自己震得发麻的手,缓缓跪倒在地,像是捧着一件神物。
他抬起头,看着刘放,声音因激动而嘶哑:
“大人……神技!此乃神技啊!这砖……坚如铁石!若以此砖筑城,何惧刀劈斧凿,箭射火燎?!”
刘放接过那块沉甸甸的红砖,心中豪情涌动。
赵老七那声“神技”的惊呼,如同投入静湖的石子,在黑石堡工匠圈里激起了层层涟漪。
刘放深知,一块样板砖的成功只是第一步,要实现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才是真正考验的开始。他将赵老七提拔为“窑作头”,并将所有会烧窑的工匠,甚至是一些手巧的士兵和流民,都编入他的麾下。
“赵师傅,红砖虽好,但我们要的不仅是‘砖’,而是‘城’。”刘放将赵老七带到空地前,展开一张他连夜绘制的草图,“你看,这是砖模的图样。我要你安排人手,严格按照这个尺寸,制作出一百个统一的木模。”
那图样上的砖块,长、宽、高皆有定数,棱角分明,与当下大小不一、全凭匠人手感的土坯砖截然不同。
“大人,这是为何?”赵老七有些不解,“砖大些,不是砌得更快?”
“不。”刘放摇头,目光锐利,“砖块统一,砌墙时才能严丝合缝,速度更快,墙体也更坚固。我要建的不是土围子,是要让敌人撞得头破血流的铁壁!从今往后,黑石堡出产的每一块砖,都必须长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