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章 走访村民(2/2)
画到一半,小宇爸爸突然出现在门口——他提前从外地回来了,手里还提着给儿子买的新书包,小宇看到爸爸,扔下画笔就扑了过去,父子俩抱着哭成一团。
小宇爸爸抹了抹眼泪说:“昨天收到娃用反馈工具发来的画,画里有我、有他、还有这个家,我连夜辞了工,就想回来陪他,还能跟着老木匠学做教具,挣钱顾家两不误。”
陈如轩拍了拍他的肩膀:“欢迎你回来,教具厂正缺人手,明天就能去老木匠那报到。”
亲子课结束后,又有三户人家当场报名,陈如轩看着越来越长的报名名单,突然意识到:走访不是单向的“说服”,而是双向的“倾听”——家长们缺的不是对孩子的爱,而是看到希望的渠道,反馈工具和亲子课,正好搭起了这座桥。
随后陈如轩决定去更远的“吊脚楼村”——那里不通水泥路,只能步行过去,住的都是苗族村民,校长说那里的孩子喜欢用植物染布画画,但从来没上过正规美术课。
走了一个多小时山路,终于看到依山而建的吊脚楼,村口的晒谷场上,几个苗族妇女正带着孩子用蓝靛染布,孩子们在布上用树枝画蝴蝶、画山花。
一个穿苗族服饰的大妈看到他们,热情地迎上来:“是给娃送画画课的吧?上次校长来提过,我们都盼着呢!”
陈如轩蹲下来看孩子们的染布画,惊讶地发现图案非常有民族特色,当即说:“我们可以在美术课里加‘苗族蜡染绘画’,请你们当兼职老师,教孩子们怎么把染布和画画结合起来,还能把作品放到公益商城卖,增加收入。”
大妈眼睛一亮:“真能卖钱?我们的蜡染以前只能自己用,要是能卖出去,就能给娃买更多画笔了!”
陈如轩立刻拿出手机,和公司的公益商城负责人视频连线,当场敲定合作:由苗族大妈带村民教孩子蜡染,成品由商城代销,利润全部归村民和学校。
当天下午,吊脚楼村就有十八个孩子报名美术课,陈如轩还和大妈约定,下周派公司的美术老师来交流,把蜡染技法融入正规课程。
陈如轩看到老木匠推着一车新教具在学校门口等着,每个画架上都刻着苗族花纹:“我听村支书说吊脚楼村的娃要学画画,特意刻了他们的花纹,让娃们用着亲切。”
陈如轩感动不已,当即决定和老木匠一起去吊脚楼村送教具,路上,老木匠说:“我儿子在县城开木工坊,听说我在给娃做教具,也想捐一批画板,还说要帮其他村的木匠一起做,扩大规模。”
到了吊脚楼村,孩子们看到刻着苗族花纹的画架,都欢呼着围上来,一个小男孩抱着画架说:“这上面的蝴蝶和我奶奶绣的一样!”
陈如轩趁机教孩子们用反馈工具上传自己的染布画,还把画发给他们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快就有家长回复:“娃画得真好,下个月就回家看你们!”
离开吊脚楼村时,大妈塞给陈如轩一块亲手染的蓝布,上面画着群山和太阳:“这是我们苗族的‘希望图’,谢谢你给娃们带来希望。”
周五,陈如轩带着团队走访了村里的最后几户人家,其中有一户是退休的乡村教师。
老爷子看到反馈工具里的教学视频,激动地说:“我教了三十年书,从来没见过这么方便的工具,要是早有这个,我当年就能给娃们上美术课了!”
陈如轩当即邀请老爷子加入“公益顾问团”:“您经验丰富,帮我们看看课程合不合山区孩子的特点,要是有空,还能给辅导员讲讲怎么教乡村孩子。”
老爷子一口答应:“只要能为娃们做事,我天天来学校都愿意!”
一天走访结束,陈如轩坐在学校的石阶上,翻着记满的笔记本:全村68户有适龄儿童的家庭,59户报了名,剩下9户困难家庭全拿到助学名额,吊脚楼村还新增了23个名额。
更有苗族蜡染、老木匠教具、退休教师顾问这些“本土资源”加入——他要的“教育现状”不再是冰冷的数字,而是一张张孩子的笑脸、一个个家长的认可、一群村民的参与。
周六早上,县教育局的工作人员突然来了,还带来了一个好消息:市里要评选“乡村教育创新示范项目”,他们的美术教育项目被列为重点推荐对象,需要补充一些入户走访的真实案例。
陈如轩立刻拿出笔记本和反馈工具里的家长留言、孩子画作对比,工作人员翻着资料,又跟着他去了两户人家实地走访。
看到李姐的小儿子正在辅导员的指导下画玉米,听到奶奶用“老人模式”给儿子发语音,当即说:“这些案例太真实了,肯定能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