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尘埃落定(1/2)
伓戎夏王庭北撤漠北的消息,以八百里加急的速度传回了大夏京城。
霎时间,整个帝京沸腾了!
持续了数年、耗资无数、让北疆百姓流离失所的边患,竟然真的平息了?
那个强大的、屡次南下劫掠、让大夏朝廷寝食难安的戎夏帝国,竟然主动退回了漠北,并承诺永世称臣?
街头巷尾,酒馆茶楼,人人奔走相告,脸上洋溢着难以置信的喜悦和激动。
“听说了吗?戎夏人退了!真的退了!”
“是长公主殿下!还有那位在秦皇堡徒手伏虎的王戬将军!是他们打服了戎夏人!”
“天佑大夏!北疆终于可以安宁了!”
“长公主殿下千岁!王戬将军威武!”
欢呼声、鞭炮声不绝于耳,整个京城仿佛陷入了一场盛大的节日狂欢。
长公主李明月和王戬的声望,在这一刻达到了顶点,尤其是长公主,在民间几乎被神化,成为了拯救国家的英雄。
然而,与民间普天同庆的欢腾景象截然不同,巍峨深邃的皇宫之内,气氛却显得颇为微妙。
金銮殿上,老皇帝李圭端坐在龙椅之上,听着兵部尚书激动地禀报着北疆传来的捷报和戎夏北撤的详细情况。
他苍老的脸上带着程式化的笑容,不时颔首,说着“此乃祖宗庇佑,将士用命之功”之类的场面话,但那双略显浑浊的眼底深处,却不见多少真正的欣喜,反而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阴霾。
功高盖主!
这四个字,如同毒蛇般噬咬着他的心。
李明月的声望太高了!
高到已经超出了他这个皇帝所能掌控的范畴。
一个拥有如此巨大民望和军功的公主,而且背后似乎还有凤翎谷的支持……
这对他,对太子,对整个皇权的稳定,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北
疆的和平固然可喜,但一个威望超越帝王的公主,更让他感到寝食难安。
退朝后,御书房内。
老皇帝屏退了左右,只留下心腹老太监伺候。他靠在软榻上,揉着发胀的太阳穴,脸上再无朝堂上的半分笑意,只有深深的疲惫与猜忌。
“明月……朕的好女儿啊……”
他低声喃喃,语气复杂,“你为朕,为大夏,立下了不世之功。可是……你让朕,日后如何待你?”
他既欣慰于边患的解除,又恐惧于女儿手中那足以撼动皇权的无形力量。
赏无可赏,封无可封,难道要将这九五至尊之位……
他不敢再想下去。
与此同时,东宫。
大皇子,此刻的脸色更是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面前的书案上,摆放着同样内容的捷报。
“好一个李明月!好一个王戬!”
太子猛地将手中的茶杯摔在地上,碎片和茶水四溅。
他胸膛剧烈起伏,眼中充满了嫉妒、愤怒与深深的危机感。
他本是嫡长子,是帝国未来的继承人。
可如今,所有的风光,所有的赞誉,都被他这个妹妹抢走了!
民间只知有长公主力挽狂澜,谁还记得他这个太子?
经此一役,李明月在军中的影响力,在朝野上下的威望,都将达到一个可怕的高度。
这让他这个太子情何以堪?
将来他即便登基,又要如何驾驭这个功高震主的妹妹?
“她必须回来!”
太子眼中闪过一丝狠厉,“绝不能让她继续留在北疆收揽人心!还有那个王戬……此等悍将,若不能为孤所用,也绝不能留给李明月!”
他立刻招来心腹谋士,低声密议起来。
核心只有两个:其一,要想尽办法,尽快让长公主李明月交出兵权,返回京城;
其二,对于王戬,要么设法拉拢,要么……
就找个机会除掉,以免成为李明月日后可能的助力。
暗流,在表面的欢庆之下,开始悄然涌动。
而此刻,尚在北疆,正准备与王戬、白芷兰告别,返回凤翎谷以履行承诺、了结尘缘的李明月,还并未完全意识到,她在京城那位父皇和皇兄的心中,已经从一个为国解忧的女儿、妹妹,变成了一个需要严加防范、甚至可能要被削权打压的潜在威胁。
功成身退,有时并非易事,尤其是当你的“功”,已经大到让掌握权力的人感到不安的时候。
……
数日后,一场规格极高、隐秘至极的御前会议在皇宫深处一间守卫森严的暖阁内举行。
与会者仅有五人:老皇帝李圭、大皇子、长公主李明月,以及两位德高望重、堪称帝国柱石的三朝元老——宰相张文贞和太师周睿。
暖阁内檀香袅袅,气氛却凝重得几乎要滴出水来。民间欢庆的余温似乎完全被隔绝在这高墙之外。
老皇帝李圭半倚在软榻上,面色带着病态的潮红,咳嗽声不时打破寂静,显然北疆大捷的喜悦并未能驱散他沉疴已久的病体与心病。
他浑浊的目光扫过下方坐着的子女和重臣,最终停留在长公主李明月的身上,那眼神复杂难明,有欣慰,有审视,更有一丝深藏的忌惮。
大皇子正襟危坐,但紧握的拳头和微微跳动的眼角,暴露了他内心的紧张与不忿。
他感受到父皇那意味深长的目光更多地落在皇妹身上,这让他如坐针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