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没经验就别瞎建议了(1/2)
此时天气还算可以,李建军去村支书家中报备了一声后,就请了几个7熟悉的村民,在自家的旁边空地上,重新弄了两个木棚屋,再搭一个灶台。
也不需要建多牢固,就暂时能遮风挡雨就行。
以后没用了,还可以用来做堆柴禾杂物,让院子更加干净整洁。
然后选了个风和日丽的日子,就把一家老小搬移过去。
刘翠兰对于盖房子还是挺积极的,这老房子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了,从前也是这般修修补补的,挺了一年又一年。
过去都是她负责维护这老房子,李建军一直当个甩手掌柜。
如今老了有些力不从心了,没有想到这个混账儿子变得上进了,竟然还知道关心家中基建,她自然是要双手赞成。
这房子也没打算标新立异,尽力做到坚固的同时,还保持着和渔村差不多的样式。
在这个年月,做事总是要收敛一些的,不然容易被当做出头鸟弄死。
李建军的想法很简单,在原有泥巴墙内侧或外侧,加钉一层铁丝网,再把黄土,细沙,水泥,麦秸秆等混合物,抹在上面。
这个步骤最难的,就是弄到水泥。
眼下这种乡镇是买不到的,他也不强求,寻了个替代品——石灰和草木灰。
这些东西,寨子里随处可见,倒也唾手可得。
将这些材料搅和在一起,这外墙就解决了。
屋子里的地面,用泥土的话很不方便,容易看起来很脏。
将其挖下浅浅一层,先用海沙与黏土混合,铺于地面做基层处理。
然后再搞些天然石板,用黏土铺陈。
这种石板,在这个海蛎湾屯子也比较常见,主要是这个地方三面环海,背靠岛屿,取材方便。
只不过,一般人家不咋用石板修建房屋,最多的用处,可能就是人死后立碑用。
主要是这玩意儿是石匠用手工雕琢打磨出来的,费时费力,价格自然也就高了去,大约一块就要3-5毛。
李建军不心疼钱,将地基测量了一下,估摸着需要800块石板,合着240块钱。
以现在的人工速度,一天最多也只能打磨出来一两块,远远达不到他需要的量。
所以,他只能把整块石板的要求,换成零碎石块,只要是一个厚度,平整的就行。
到时候将其凌乱地铺起来,再用黏土加上海沙填充缝隙,就能让这个地面变得美观又实用。
如此一来,不光屋子里的环境得到改善,院子里的也要改。
有的地方,用碎石板铺出小径,有的地方用海沙混着贝壳铺陈。
只要下雨天不再踩烂泥,此时辛苦一下也是值得的。
这般预算下来,光是买石板就把他之前卖带鱼的钱消耗干净,远远还不够的。
他还要想办法弄到钱,很快就有了主意。
最近天气好,村子里会组建大家伙儿出海捕鱼。
此时已经把准备工作做好了,剩下的就是出发了。
李建军去了一大队,把队长王明给找到。
“队长,我有得到可靠的消息,咱们隔壁村的人,今儿个也要出海,他们会在10点的时候,往东边的渔场捕捞。”
王队长有些好笑的道:“人家去那个地方近,这有什么好奇怪的。”
“行啦,你也别瞎琢磨这些啦,这不是你一个新船员该操心的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