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朕,朱厚照,开局大杀四方 > 第105章 泰陵合仪安先帝,东华死谏触龙颜

第105章 泰陵合仪安先帝,东华死谏触龙颜(2/2)

目录

那时便宜老爹躺在床上,枯瘦的手抓着他的手腕,断断续续地说“照儿要好好待你娘,将来让她跟我合葬”。

原来他早就想好了一切,早就给她留了位置,也给这对别扭的母子留了台阶。

“走吧。”

朱厚照转身往外走,没再看棺床,也没看石门。

再看,怕自己会忍不住掉眼泪,他是皇帝,不能在百官面前示弱。

张太后也跟着往外走。

经过石门时,脚步顿了顿,她回头望了眼梓宫,眼里的水汽又浓了些,却终究还是没说什么,快步跟上了朱厚照的脚步。

等众人都退出地宫,工匠们轻轻掩上了外层的木门。

木门上的铜锁“咔哒”一声扣上,却没锁死。

锁舌只搭在锁扣上,轻轻一碰就能打开,就像给这段母子情留了道缝,也给张太后的往后留了个念想。

从泰陵回皇宫时,已近午时。

秋老虎晒得人发懒,官道两旁的树木都蔫蔫的,连蝉鸣都弱了些。

銮驾行到东华门时,朱厚照正掀着轿帘看街景。

街面上很热闹,小贩在叫卖,行人在赶路,一派安稳景象。

他心里刚松了些,前面的仪仗却突然停了,侍卫们的脚步声变得慌乱。

“怎么了?”

他皱眉问身侧的刘瑾,指尖下意识地攥紧了轿辇的扶手。

刘瑾连忙探头往外看,只看了一眼,脸色就骤变。

他凑到朱厚照耳边,声音压得极低:“陛下,是……是六科给事中刘茝!他跪在路中间,手里还捧着奏折,像是要拦驾上疏!”

朱厚照心里“咯噔”一下。

六科给事中是言官,向来以“敢言”著称,可这时候堵在东华门,还是刚从泰陵回来、身上还带着孝意的时候,显然是有备而来,不是临时起意。

“让他过来,别挡着路。”

朱厚照沉声道,语气里带着几分不耐烦。

他刚送完老爹,没心思跟言官扯皮,可也知道,躲不过去。

刘瑾连忙传旨,侍卫们分开一条路,将跪在地上的刘茝引到轿辇旁。

刘茝身着青色官袍,袍角沾了尘土。

他跪在地上,膝盖砸在青石板上“咚”的一声,声音响亮,手里捧着的奏折举得高高的,封皮上写着“为天下计,死谏陛下”六个字,墨迹还透着些湿。

“微臣刘茝,叩见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刘茝的声音朗朗,没半分惧色,连头都没低,眼神直勾勾地盯着轿辇里的朱厚照。

“你拦驾上疏,是有急事?”

朱厚照的目光落在他手里的奏折上,心里已有了些预感。

这定是冲着他整顿吏治、重用欧阳铎、让刘瑾参与赈灾来的,是文官集团想给他施压。

“是!微臣有要事启奏,要为天下文官请命!要问陛下三个问题!若陛下答不上来,微臣今日便死在这东华门,以谢天下!”

刘茝的声音陡然拔高,引得周围的百姓都围了过来,踮着脚往这边看,连文武百官都变了脸色。

谁都知道刘茝敢说话,可没人想到他敢在这时候、在东华门当着这么多人的面“质问”陛下,还提“死”字。

朱厚照没接奏折,只冷冷道:“你要问什么?说吧,朕听着。”

刘茝深吸一口气,声音像淬了冰:“微臣敢问陛下!弘治爷当年亲自主持修订《问刑条例》,其中明言‘官员贪污若能如数退赃,且无命案牵连,可免死罪,降职调用’,谢迁、刘健两位阁老虽在盐税案中收了好处,却已如数退赃,也没害过人命,为何陛下却将他们下狱?为何他们最后竟在狱中‘自尽’?这难道不是违了弘治爷的遗法,不是寒了天下文官的心?”

这话像颗石子砸进人群,百官们都屏住了呼吸。

有人偷偷抬眼看向朱厚照,眼里带着隐晦的期待。

谢迁、刘健是三朝老臣,又是“文渊阁”的柱石,不少文官都是他们的门生故吏,刘茝这话,正是替他们问的。

朱厚照的指尖在轿辇扶手上敲了敲,声音沉得像铁:“谢迁、刘健哪里是‘贪污’?他们勾结宁王朱宸濠,收了宁王的黄金百两、美女十人,帮宁王隐瞒招兵买马的事,意图颠覆朝纲,这是谋逆!按《大明律》,谋逆者诛九族,朕只让他们在狱中‘自尽’,没株连他们的家人,已是留了最大的体面,何来‘违遗法’之说?”

“体面?”

刘茝冷笑一声,膝盖往前挪了挪,离轿辇更近了。

“那会昌侯孙铭呢?自古以来‘文重武轻’,勋贵本就该受文官约束,他不过是使唤了几个京营士兵给自家修花园,既没克扣军饷,也没耽误操练,陛下为何要将他赐死?难道勋贵的命在陛下眼里,就这么贱?难道文官约束勋贵,也错了?”

“他不是‘使唤’,是强征!”

朱厚照的声音沉了些,眼神里闪过怒意。

会昌侯强征京营士兵,耽误了操练,还打死了一个反抗的士兵,这些刘茝都没说,只捡轻的提,显然是故意偏袒文官。

“京营是护卫皇城的根本,是朕的亲军,他敢私自动用,还伤人,就是藐视皇权!朕杀他,是为了警示所有勋贵,也是为了给死去的士兵一个交代,跟‘文重武轻’无关!”

“那张太后的弟弟张鹤龄、张延龄呢?”

刘茝又问,声音里带着刻意的尖锐,像是故意要戳张太后的痛处。

“他们是陛下的亲舅舅,是外戚,按《大明律》‘八议’中的‘议贵’之条,外戚犯罪可从轻发落,陛下为何不顾亲情,说杀就杀?难道外戚在陛下眼里,连条狗都不如?难道陛下连‘孝’字都忘了?”

这话刚落,凤辇里的张太后就有了动静。

她原本一直没出声,听到“亲舅舅”三个字时,手指猛地攥紧了轿帘,指节泛白,轿帘都被捏得变了形,眼泪又涌了上来,却死死咬着嘴唇,没让自己哭出声。

朱厚照的脸色彻底冷了,眼底的寒意像刚从泰陵地宫带出来的冰:“张鹤龄兄弟贪墨漕运银子二十万两,那是北直隶灾民的救命钱,去年冬天有三个灾民因为没粮饿死;他们还强占保定府三百亩民田,逼死了三家农户,有个姓王的老汉当场撞死在张家的石狮子上——这是命案!‘议贵’不是免死牌,朕杀他们,是为了给那些被他们逼死的百姓一个交代,是为了守住律法的公平,何来‘忘孝’之说?你别拿‘孝’字当幌子,掩盖你偏袒文官、想给外戚翻案的心思!”

刘茝被噎了一下,却没停,又抛出一个问题,声音更响了:“那刘瑾呢?他不过是个太监,是个刑余之人,陛下为何让他插手赈灾、查盐税之事?历代先帝都严禁宦官干政,陛下却反其道而行之,这难道不是亡国之兆?难道陛下忘了东汉宦官乱政的教训?”

“刘瑾只是按朕的旨意办事,负责盯着赈灾的粮车、查盐税的账本,没插手朝政,何来‘干政’之说?”

朱厚照压着怒火,语气却依旧强硬。

“赈灾要紧,盐税案复杂,刘瑾手底下有东厂的番子,还有会查账的小太监,让他跟着督办,能防着官员克扣、隐瞒,这是为了百姓,为了朝廷,不是为了让宦官掌权!你别拿‘亡国之兆’吓唬朕,朕心里有数!”

“还有欧阳铎!”

刘茝的声音几乎是吼出来的,他猛地磕了个头,额头砸在青石板上,流出了血,染红了身前的地面。

“他就是个江西秀才,连科举都没中过,无半点功名,无半点政绩,陛下为何无故提拔他做户部主事,还让他查盐税、参与赈灾?难道大明的官制,在陛下眼里就是玩笑?难道寒窗苦读的文官,还不如一个没功名的秀才?”

他说着,竟真的从袖中摸出一把匕首,匕首是短柄的,刀刃泛着寒光,他一把抵在了自己的脖子上,血珠瞬间渗了出来,染红了刀刃。

“陛下登基不过两月,杀勋贵、诛外戚、信宦官、擢小人,视《问刑条例》如无物,视文官如草芥!微臣今日就要死谏——请陛下收回成命,罢免欧阳铎,诛杀刘瑾,重立正纲!若陛下不听,微臣便死在这东华门,以血明志!”

周围的百官吓得惊呼出声,张昇连忙上前,想夺下匕首,却被刘茝推开:“张尚书别拦着!今日要么陛下听谏,要么微臣死!”

百姓们也炸了锅,有人喊“别杀官”,有人喊“陛下听他的”,场面乱成一团。

朱厚照坐在轿辇里,看着跪在地上的刘茝,看着他脖子上的匕首和血,又看着周围百官或惊惧、或隐晦赞同的眼神,心里的火气“噌”地窜到了头顶。

他原以为泰陵大典能让这些文官安分些,没想到刚回来就撞上死谏!

这哪是死谏?这是借着“死”的名头,借着谢迁、刘健的旧部,借着百姓的围观,来逼他认怂,来逼他放弃整顿吏治,来维护文官集团的利益!

朱厚照的手指缓缓握紧,指节捏得发白,连指甲都嵌进了掌心。

看来,不给这些人点真颜色看看,他们是真以为他这个皇帝好拿捏,真以为“死谏”就能让他妥协!

他盯着刘茝,声音冷得像冰,一字一句道:“你想死?朕偏不让你死——你死了,倒落个‘忠臣’的名声,却让朕落个‘拒谏杀臣’的骂名,你以为朕会上当?”

他顿了顿,对着侍卫喊:“来人!把刘茝的匕首夺下,将他押入诏狱,严加审问!朕倒要看看,是谁在背后指使他,是谁让他借着先帝的葬礼来闹!”

侍卫们立刻上前,按住刘茝的胳膊,夺下他手里的匕首,刘茝还在挣扎,嘶吼着:“陛下不听谏言,必遭天谴!大明要亡了!”

就在这时,刘瑾突然凑到朱厚照耳边,脸色发白,声音带着颤:“陛下,不好了!东厂的人刚从京郊来报,劫走李嵩的人,查到线索了——是……是谢迁的门生!他们还想趁着今日百官都去泰陵,偷袭诏狱,救走刘健的家人!”

朱厚照的眼神瞬间变得更冷,他看着被押走的刘茝,又想起刘瑾的话,心里冷笑。

好啊,不仅来死谏逼宫,还想劫狱救人,这文官集团,是真的想反了!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