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545章 中医改革之师徒传承

第545章 中医改革之师徒传承(1/2)

目录

春日的阳光,透过晋兴医馆明净的玻璃窗,在打磨光滑的青砖地面上投下温暖的光斑。

空气中弥漫着草药特有的清苦香气,混合着新印刷书籍的油墨味。

医馆一侧新辟出的教材阅览室内,十几个年纪不一的学徒正伏案研读,间或传来低低的讨论声。

年仅十四岁的石蛋,是其中之一。

他原是矿工家的孩子,父亲在一次井下事故中伤了肺腑,是领航者公司附属医院的医师用中西医结合的法子救了回来。

石蛋那时便立下了学医的志向,经过蒙学考核和简单测试,成了医馆林老医师的学徒,如今已近一年。

他面前摊开的,是一本蓝色封皮、编号为“乙字柒叁”的《山西省统一医师教材·本草分部(上)》。

书页上的字迹清晰,配有精细的草药木刻图,性味归经、功效主治、配伍禁忌条分缕析。

这与石蛋想象中晦涩难懂的秘籍完全不同。

“以前啊,学药材全凭师傅带我们上山认,回来背《汤头歌诀》,记性差一点的,挨手板是常事。”

旁边一位年长些的学徒低声感慨,他手里拿着的是《脉学初阶》,“现在好了,这教材写得明白,图也画得真,自己先揣摩个七八分,再听师傅讲解,心里亮堂多了!”

石蛋用力点头。

他白天跟着师傅辨识药材、帮忙炮制、学习问诊的规矩,晚上便泡在这阅览室里,啃读这些统一的教材。

除了本草、脉学,还有《基础理论》、《方剂入门》、《医案书写规范》等一套十余本。

这是山西医师公会成立后的首要成果,汇聚了林百草等数位名家之力,将中医最核心、最规范的知识系统整理出来,作为所有学徒的奠基之石。

“可是,光读这些书,就能成好大夫吗?”石蛋曾怯生生地问过师傅。

林老医师捻须微笑:

“教材是骨架,给了你堂堂正正的路子,不至于一开始就走上偏锋。

但医术的精髓,在活人,在变化。

这骨架上的血肉,还得靠你跟诊、抄方、体会,靠你将来自己独立诊治积累的医案来填充。”

这时,医馆的执事拿着一份新张贴的布告走过来,吸引了所有学徒的注意。

布告是关于《中医师分级分案考评章程》实施细则的,其中明确写道:

“……凡我公会注册之学徒,完成相应级别教材研读,并经师认可,可自行向公会申请考核,无固定年限限制……”

“自行申请?无年限限制?”

阅览室里响起一阵骚动。

这意味着,只要你自己觉得准备好了,就可以去参加升级考核,不必苦等三年五载的出师期限。

天赋高又勤奋的,可以快速晋升;需要更多时间打磨的,也能稳扎稳打。

“看这里,”

执事指着布告下方关于一级医师考核的要求,“需熟稔《基础理论》、《本草分部(上)》、《脉学初阶》三本教材,由恩师签署《初步学成荐书》,并提交五十例跟诊抄录、详实规范的医案,经公会审核通过,方可晋升为一级医师,独立应诊。”

要求清晰而严格。

教材提供了知识标准,医案则验证实践能力。

那五十例医案,就是五十次学习的见证和经验的沉淀。

石蛋看着布告,又低头看了看自己教材空白处记录的些许心得和疑问,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动力与清晰感。

这条路,方向明确,阶梯可见,剩下的,就是看自己能投入多少心血与智慧。

他知道,像他这样的学徒,在太原、在大同、在长治,在三省的每一个城镇医馆和乡村药铺中,还有成千上万人。

他们可能在煤油灯下,可能在劳作间隙,同样在研读着统一的教材,记录着师傅的教诲,憧憬着未来能像章程里写的那样,凭借扎实的医术和真实的医案,一步步攀登那九级阶梯。

窗外,太原城的广播隐约传来整点报时,随后是舒缓的音乐。

石蛋深吸一口气,将那本《本草分部(上)》合上,小心地抚平卷起的书角。

晋兴医馆内堂,林老医师送走了最后一位复诊的咳喘病人,仔细净了手。

他年近花甲,鬓角已染霜色,但眼神清亮,精神矍铄。

桌案上,摆放着刚刚用过、已擦拭干净的脉枕,以及一本印制精良的《山西省统一医师教材·内科杂病(中册)》。

“师傅,您看我这味药的炮制火候可对?”年轻的学徒石蛋端着一簸箕刚炙制好的黄芪过来,小心翼翼地问道。

林老医师拈起一片,看了看成色,又闻了闻气味,微微颔首: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