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中医改革之师徒传承(2/2)
“嗯,色泽金黄,气味浓郁,火候正好。记得教材第七页所言,炙黄芪需文火慢烘,存其甘温之性,你把握得不错。”
石蛋脸上顿时露出欣喜的笑容。
放在以往,这等核心的炮制诀窍,师傅未必会轻易点破,学徒全靠偷师和揣摩,进度极慢。
如今,有了统一的教材打底,师傅讲解起来毫无保留,甚至主动引申,将自家独到的经验融入其中。
“师傅,您不怕我们把您的本事都学去了,将来……”另一个学徒大着胆子问出了许多人心中的疑惑。
林老医师闻言,非但不恼,反而捋须笑了起来,笑容里带着一种前所未有的宽慰与坦然:“此乃公会新章之妙处啊!”
他指了指墙上悬挂的《医师分级考评章程》摘要:
“如今,尔等学有所成,经我举荐,通过考核晋升。
尔等日后每看一诊,所缴公会的那一成费用中,便有三分,是酬谢我这授业之恩的师恩金。”
他看着眼前懵懂的学徒们,耐心解释,“这意味着,你们日后行医愈精,诊治愈多,我这为师者,不仅脸上有光,亦能得其实惠。此乃公会鼓励吾辈倾囊相授之良法!我又何必藏私?”
他语气转为郑重:
“况且,章程明文,师需为徒之医术德行负全责。若我敷衍了事,教徒不精,他日尔等医术不济,坏了名声,我这举荐师傅,轻则受公会训诫罚金,重则暂停授徒资格。
于公于私,我林某人都巴不得将一身本事,尽数传于尔等!
此制,方是真正尊师重道,使我医道能光明正大、源源流传之根本!”
学徒们恍然大悟,心中最后一丝疑虑尽去,看向师傅的眼神更加崇敬,学习的劲头也愈发足了。
稍事休息,药童引着一位抱着孩童的妇人进来。
孩子面红耳赤,咳嗽声声,显然是着了风寒。
林老医师细心诊脉,观舌,问询,随后提笔书写医案。
病历格式是公会统一印制的,项目清晰。
他书写工整,辨证、立法、方药一一列明。
“夫人勿忧,小儿乃是外感风寒,内有积食。服三剂药便可。”
他温和地说道,随即在处方笺上写下药方,并在右下角盖上自己的五级医师印鉴。
“诊金加药费,共计三角钱。”药童在一旁报价。
妇人依言付钱。
药童收下后,熟练地在一式两份的票据上盖章,将副联交给妇人,正联与钱款一同放入一个带锁的木箱。
票据上清楚印着:“诊金:二角;药费:一角;其中诊金之一成(二分)依规缴入医师公会医道发展基金。”
这笔钱的流向清晰明确:
药费归医馆成本与收益,诊金中的绝大部分归医师个人劳动所得,而那小小的二分钱,则汇入公会庞大的基金池中,用于支持考核、学术、公益以及反哺像林老医师这样的授业之师。
每一笔收入都光明正大,有据可查。
送走病人,林老医师并未休息。
他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厚厚的册子,封面写着《林氏医案辑录·备考》。
他如今是五级医师,下一个目标,是晋升六级。
晋升要求清晰地印在他的脑海里:
医案总数需达八百例,其中被公会考核委员会评为范例医案的,需达到二十例。
他仔细地整理着近日的诊籍,挑选出辨证精当、疗效显著的病例,重新誊抄、润色,准备提交。
“范例医案……”他喃喃自语,目光中既有压力,更有兴奋。
这迫使他不满足于常规诊疗,必须不断钻研疑难,提升医术,总结规律。
公会定期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他也每次都积极参加,与同行交流心得,有时甚至为了一个病案的辨证与同级医师争得面红耳赤,但这种碰撞,让他感觉停滞多年的医术,又有了精进的迹象。
他知道,只要医术精诚,医案扎实,得到两位七级以上医师的举荐,他就有希望攀上那声名远播的六级台阶。
这不仅关乎声誉,更意味着能接触到公会更高层次的学术资源和交流平台。
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棂,洒在林老医师伏案书写的身影上。
他时而凝神思索,时而奋笔疾书。
在这个新的时代,他这位老医师,仿佛也重新焕发了青春,在教学相长、治病救人与自我提升的道路上,步履坚定地走着一条前所未有的、清晰而充满希望的新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