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549章 晋元之后

第549章 晋元之后(1/2)

目录

民国八年夏,太原城,山西证券交易所。

交易大厅内的热度,似乎比窗外的盛夏阳光更加炽烈。

人头攒动,声浪鼎沸,所有人的目光都紧盯着那块巨大的黑色价目牌。

在众多红色上涨的数字中,有一行新上市的代码尤为醒目,其涨幅一骑绝尘:

晋元医药-18.92元↑28.5%!

仅仅上市交易第五日,股价较发行价已飙升近三成!

这惊人的涨幅,背后是资本市场对晋元药店这个品牌及其庞大野心的最强力回应。

十天前,晋元医药公司的招股说明书,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巨大的波澜。

这份说明书,是一份纯粹由山西本土商人发起的商业计划书。

说明书的核心,便是那份雄心勃勃的晋元药店五年百城千店全国扩张计划:

第一年(民国八年):依托上海晋元堂旗舰店的成功经验,在天津、汉口、广州、南京四大核心城市,建立区域中心店。

第二至三年:覆盖所有省会城市及重要通商口岸,开设至少五十家标准门店。

第四至五年:将网络下沉至经济发达的府、县级城市,目标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超过一千家晋元药店连锁门店。

经营模式:专注于药品零售与药房服务。

所有门店统一晋元品牌标识、统一装修风格、统一服务标准、统一药品供应(主要采购自山西本土符合《医师公会标准》的各大药厂,确保品质与价格优势)。

这份计划书的底气,来源于上海晋元堂已经验证成功的商业模式:

品类优势:提供从山西道地药材、精品成药到现代化中成药、甚至部分磺胺、青霉素类西药的全品类产品。

价格优势:凭借与山西药厂的大规模直接采购,成本远低于市场传统渠道,售价可降低一至三成。

服务优势:引入坐堂医师、代客煎药、专业药剂师咨询等标准化服务。

品牌优势:山西药材、公会监制已成为品质和信誉的代名词。

此刻,交易大厅内,持有晋元医药股票的股民们个个喜笑颜开。

“我就说嘛!当初认购的时候挤破了头!看看人家这计划,百城千店!这是要把药店开到全国去啊!”

一个戴着瓜皮帽的中年人兴奋地对同伴嚷嚷着,手里紧紧攥着交易凭证。

“关键是模式好!”另一个穿着长衫、像是读过些书的人分析道,“你看它,自己不生产药,专做销售渠道。山西现在好药那么多,缺的就是能把药卖到全国去的网络。晋元药店,就是要做这个网络!这可是独一份的生意!”

“听说他们在上海,一个月流水就超过十万大洋!这要是一百家店,一千家店……”

旁边有人已经开始心算那惊人的未来利润,眼神发亮。

热烈的讨论不仅仅发生在散户中间。

二楼观廊的包厢里,来自上海、天津的资本代表们也神色凝重。

他们原本对这家来自内地的医药销售公司并未太过重视,但此刻股价的疯狂和那份清晰可行的扩张计划,让他们不得不重新评估。

“我们必须尽快接触晋元医药的管理层,”

一位上海来的经理对助手低语,“他们需要资金扩张,我们需要介入这个渠道。哪怕只是参与下一轮的定向增发,也必须在他们的棋盘上占一个位置。”

-----------------

晋元医药在股市上的狂飙与其在上海滩的成功,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三晋大地的商界激起了层层扩散的涟漪。

它带来的不仅是财富神话,更是一种全新的视野和毋庸置疑的成功路径——将山西优质的工业产品,通过现代化的商业渠道和资本力量,推向全国。

模仿与创新,开始在各个行业悄然萌发。

马秉仁站在柳巷街口,望着自家那栋正在装修的三层楼。

脚手架上工人忙碌的身影,榔头的敲击声,混合着街上电车叮当的声响,传入他耳中,却让他心里格外踏实。

他年近五十,穿着体面的藏青色长衫,手指上戴着一枚水色尚可的玉扳指,这是祖上传下来的,提醒着他马家三代在太原经营绸缎、杂货的根基。

但今天,他要用这双摆弄了几十年绸缎、算盘的手,去撬动一个更大的局面。

他转身走进临时设在隔壁的账房,屋里几位老伙计和新近入股的东家都等着他。

桌上,摊开着晋元医药那份如今已洛阳纸贵的招股说明书,还有一叠他派人去上海实地考察带回的报告、照片,甚至还有几样从晋元堂买回来的药品和包装盒。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