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验收(1/2)
秋阳灿灿,金风送爽。
十万亩新垦的梯田,如同巨人用巨椽在大地上泼洒的浓墨重彩,一层层、一叠叠,从太行山麓的脚下,铺展蔓延到半山腰。
新翻的黄土裸露着,散发着湿润的生命气息,其间已均匀播撒下翠绿的油菜籽,细小的嫩苗破土而出,给这巨大的画卷点染上勃勃生机。
梯田之上,更令人震撼的奇景是那条蜿蜒如龙、深入山体的引水工程。
巨大的陶制管道,碗口粗,一节节紧密衔接,如同巨龙的脊骨,从半山腰一个黑黢黢的洞口探出,沿着山势一路向下,深深埋入土层之中,最终隐没,指向山下那十万亩亟待灌溉的新田。
这便是引青龙涧溶洞之水的命脉!
此刻,梯田最高处的开阔平台上,人头攒动。
县长林永年身着整洁的灰色中山装,神情肃穆而隐含激动,亲自引领着县里各房主事、乡绅耆老、商会头脑、报馆记者等数十位贵客,进行这史无前例的工程验收。
“诸位请看,”林永年的声音在空旷的山野间显得格外清晰有力,他指着脚下层层叠叠、浩瀚如海的梯田,“此乃我长治潞城百姓,以血汗筋骨,于荒山野岭之中,硬生生开凿出的十万亩良田!”
惊叹声、抽气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那些习惯了厅堂雅室、算盘账簿的乡绅商贾,何曾见过如此改天换地的壮举?
眼前这无边无际、依山就势的梯田阵列,其磅礴气势,直击心灵。
几位老学究捻着胡须的手都在微微颤抖。
“再看那引水工程,”
林永年手臂一扬,指向山腰那探出龙首般的陶管巨口,“青龙涧地下溶洞,深藏山腹。
我领航者公司工匠,在半山腰筑坝拦水,引水进地下溶洞,再以特制陶管为渠,穿山越岭,埋地十数里,硬是将这天上之水,引至人间田垄!
此等陶管工艺,坚韧耐久,埋于地下,不惧寒暑侵蚀,可保子孙后代用水无忧!”
记者们手中的镁光灯“噗噗”闪个不停,争相记录这足以登上头条的奇观。
有人忍不住发问:“林县长,如此浩大工程,耗费人力物力难以计数,又值此灾年,是如何办到的?”
林永年目光扫过平台下方。
那里,肃立着参与工程建设的两万名前灾民。
他们穿着统一的深蓝色工装,虽面有风霜之色,但腰杆挺得笔直,眼神亮得惊人,像一杆杆标枪扎在大地上。
孙秀才(特地从长平黑风寨赶回来参加)站在他们最前方,臂戴红袖标,神情庄重。
“问得好!”
林永年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自豪,“办成此事,一赖天时地利,二赖人和!
这天时地利,是我林家村得天独厚。
而这人和——”
他猛地指向那片深蓝色的方阵,“便是他们!
这些曾经流离失所、食不果腹的父老乡亲!
是他们,以工代赈,用肩膀扛,用手刨,用命拼!
是他们,信了领航者公司开荒引水,安家立业的赌约!
是他们,用这十万亩梯田,用这穿山陶渠,为自己挣下了这份安身立命的基业!”
他的话语如同重锤,敲在每一个贵客的心上,更点燃了下方两万工人眼中的火焰。
那些曾经羡慕林家村分粮分房的灾民,此刻胸膛剧烈起伏。
他们看着自己亲手开垦出来的、一望无际的土地,看着那引来源头活水的巨龙陶管,一股从未有过的、顶天立地的豪情在血脉里奔涌!
这土地,是他们一镐一锄开出来的!
这水渠,是他们一管一土埋下去的!
这未来,是他们用自己的命挣来的!
乡绅中有人低声议论:“匪夷所思…真乃化腐朽为神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