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武侠修真 > 从民国种田开始科技兴国 > 第295章 是生?是死?

第295章 是生?是死?(1/2)

目录

领航者公司标准展示厅那冰冷刺骨的对比,像一盆彻骨的冰水,将荫城铁商们浇了个透心凉。

离开那令人窒息的地方,几十位掌柜、东家没有立刻散去,而是不约而同地聚集到了荫城在潞城最大的一家铁货栈后堂。

这里曾是荫城铁器在潞安府的中枢,如今货架上却空了大半,弥漫着一股陈旧的铁锈味和难以驱散的萧条气息。

门一关,压抑了许久的情绪瞬间爆发。

“啪!”德顺号的王掌柜狠狠将茶杯顿在桌上,茶水溅了一桌,“欺人太甚!欺人太甚!我们荫城铁货几百年了!什么大风大浪没见过?轮得到他林永年一个毛头小子指手画脚,说我们的东西是废铁?!”他脸色涨红,胸口剧烈起伏,显然被刺激得不轻。

“王掌柜,消消气,”旁边广发记的李东家苦笑着劝,声音却透着深深的疲惫,“人家说的也是实情啊。你看看人家晋城交的货,再看看咱们那堆。唉!”他长叹一声,仿佛被抽走了脊梁骨,瘫坐在椅子里,“那堆东西,连我自己看了都脸红!可这能全怪咱们吗?”

这话像打开了泄洪的闸门,压抑已久的苦水汹涌而出。

“怪谁?怪这世道!”永利炉房的刘掌柜猛地捶了下桌子,眼睛赤红,“自打洋铁进来,咱荫城的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以前一个县佐家打套铁艺围栏,够我炉房吃半年!现在?谁还稀罕咱这手工打的东西?都去买那机器轧出来的洋铁皮了!便宜!光溜!省事!”

“可不是嘛!”另一个老掌柜接口,声音嘶哑,“我福盛炉祖传七代,打出的铁锅远近闻名!可现在呢?镇上杂货铺里摆的都是洋铁皮锅,轻飘飘的,价钱只有咱一半!谁还买咱这死沉死沉的老铁锅?库房里堆满了,卖不出去啊!”

“还有这煤价!”一个中年汉子拍着大腿,“以前用的是咱荫城本地的好炭,便宜!现在到处开矿修路,炭价翻着跟头往上涨!咱打铁全靠炭火喂着,炭贵了,成本就压不住!可东西卖不上价!这买卖,怎么做?纯亏!”

后堂里响起一片悲愤而绝望的附和声。

数字是冰冷的:

从清光绪年间360余家商号、年交易额破千万两白银的鼎盛,跌落到如今不足150家、年交易额不足300万两的惨淡!

这断崖式的下滑背后,是无数炉房倒闭、工匠流散、炉火熄灭的惨剧。

能撑到今天的,谁不是咬碎了牙往肚子里咽,变卖家底、东挪西借硬顶着?

“亏本!都在亏本!”一个头发花白的老东家,声音带着哭腔,“我同兴隆的铺子,上个月连伙计的工钱都差点发不出来!靠着把祖传的一幅字画卖了,才勉强应付过去!再这样下去…再这样下去,我真是没脸去见地下的祖宗了!”

他捂着脸,肩膀微微耸动。

压抑的气氛如同实质,沉甸甸地压在每个人心头。

后堂里只剩下粗重的喘息和偶尔压抑的咳嗽声。

往日里互相攀比、暗中较劲的荫城铁商们,此刻只剩下同病相怜的绝望。

他们引以为傲的手艺、传承百年的字号,在洋铁倾销、成本飞涨、市场萎缩的洪流面前,脆弱得如同狂风中的烛火,随时可能熄灭。

林永年那整合的提议,此刻不再是简单的选择,而是悬在他们头顶、决定生死的铡刀!

“那…那林县长说的整合…”一个相对年轻些的掌柜,赵东升,打破了死寂。他是新兴炉的少东家,算是荫城年轻一代里脑子比较活络的。

“成立联合工坊,统一标准,接受培训,还有领航者的订单。”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犹豫,也带着一丝微弱的希冀。

“整合?哼!”

王掌柜冷笑一声,像是被踩了尾巴,“说得轻巧!统一标准?那咱各家祖传的独门手艺、看家的花活还要不要了?都打成一样的东西,那还是荫城铁货吗?!跟晋城那些靠洋人机器的有什么区别?祖宗的脸都丢尽了!”

“就是!”刘掌柜也激动起来,“合在一起,谁说了算?亏了算谁的?赚了怎么分?咱各家炉房大小不一,手艺高低不同,硬捏在一起,还不是鸡飞狗跳?到时候,祖宗传下的字号都没了!”

守旧派的激烈反对,让刚刚燃起一丝火苗的赵东升也沉默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