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章 一纸广告惊南北(2/2)
华商们则更加激动,他们敏锐地嗅到了巨大的商机。
上海滩从不缺追逐潮流的摩登男女,这新颖的车型和国货概念,无疑精准地戳中了许多人的痒处。
不少原本经营五金、百货甚至绸缎的商人,开始暗自盘算自己的流动资金和人脉网络,是否能拿下利润最丰厚的上海总代理。
在天津卫:
毗邻山西,消息传得更快更详实。
商人们早已风闻太原那边搞出了不错的自行车,甚至有人托关系想弄一辆样品而不得。
如今见到这面向全国的正式招商广告,顿时坐不住了。
电报局的业务瞬间繁忙了不少,发往太原的电报量陡增。
在汉口、在广州、在济南……
类似的情景在不断上演。
这则广告的成功之处在于,它不仅仅是在卖一辆车,更是在兜售一个独家代理权的概念,一个与新兴工业品牌共同发财的机会!
这对于遍地寻找出路的民族资本而言,吸引力是致命的。
当然,也有质疑之声。
“山西那地方?能造出什么好车?别是唬人的吧?”
“价格都没说,谁知道划不划算?”
“这代理条件听着好听,别是骗保证金的吧?”
但这些疑虑,很快被更多积极打探消息的浪潮所淹没。
毕竟,报纸上的广告做得有模有样,而且能同时在这么多大报上投放重磅广告,本身就证明了这家领航者公司的实力非同一般。
而在太原领航者公司销售科,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刚刚打响。
短短数日之内,询问代理事宜的信函和电报便如雪片般从全国各地飞来,几乎要将新设的销售科淹没。
苏婉贞从晋兴银行临时抽调了十余名精干职员前来支援,负责拆信、登记、分类、回复标准函。
电话铃声更是从早到晚响个不停,接线员嗓子都快说哑了。
销售科的负责人忙得脚不沾地,却兴奋得两眼放光,捧着厚厚的登记簿向林砚和苏婉贞汇报:
“砚哥儿,总经理!疯了!全都疯了!北至哈尔滨,南到昆明,西至兰州,东到上海,几乎所有叫得上名号的府城,都有商号来问!很多地方甚至同时有好几家竞争!光是问上海代理权的,就有不下二十家!”
林砚翻看着初步的汇总记录,神色平静,似乎早已预料到这场面。
他要的就是这种效果,利用全国性的广告投放,瞬间引爆关注,营造出供不应求的态势,从而在后续的代理商筛选和谈判中占据绝对主动。
“按计划进行。”林砚指示道,“第一轮,只回复标准信件,附上更详细的产品说明书和代理政策概要,要求他们提供更详细的资质证明和市场开拓计划。告诉他们,首批代理商名额有限,择优合作。”
“是!”销售科长心领神会,这是要进一步提高门槛,筛选出真正有实力、有想法的合作伙伴。
苏婉贞补充道:“回复信函的措辞要严谨客气,但要体现出我们的优势和选择权。另外,从询问最踊跃的几个大城市里,挑选几家背景最雄厚、口碑最好的,可以暗示优先洽谈的可能,但不要明确承诺。”
“明白!”
销售科再次投入紧张的忙碌之中。
无数的机会与合作的可能,正通过这些信函和电波,在全国范围内飞快地交织、酝酿。
谁也不会想到,这场席卷全国的商业风暴,其源头,竟源自一个七岁孩童的画稿,以及太原城南那片日渐喧闹的工业区里,刚刚开始试产的生产线。